今年从90后群体中传扬开来的一个热词是“丧”。作为90后的一员,我想对“丧”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中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同学们特别喜欢说励志,激励自身努力考大学;现在,从葛优躺到身体被掏空,种种迹象表明,现在的我们特别喜欢说“丧”。但是喜欢说“丧”的我们并不真的“丧”,真的失去目标和希望,成为麻木的行尸走肉。
念高中的时候,为了激励我们学习,每个周末的班会上,班主任几乎都会播放一些励志的视频。没错,在精神极度压抑的环境下,这样的方式确实激励到我们,特别是星期一早上六点半的时候,全班人员到齐,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做题,班主任看到我们的状况,会心一笑。
如今,相比说奋斗或者励志,走进象牙塔之后的我们更喜欢说“丧”,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大学的环境和高中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与高中不同的是,在大学里,没有了统一和明确的目标,我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若是我们想发展某一项技能或者要在许多的同学老师之间和睦相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大学里,影响我们心情的不再主要止于分数,还有各种各种琐碎的事情:社团的活动、个人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求职计划,外部条件的影响因素多了之后,我们难以避免多种不同的“小确丧”,因而我们容易对生活产生焦虑感,也容易说“丧”。
但喜欢说“丧”,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丧”,真的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潭无法自拔,它只是我们对生活焦虑的一种自我自嘲,是另一种倾诉方式,反映自己某一两天对现实环境的迷茫无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心理。同时以“丧”来解构鸡汤学,扇醒自己面对真实的现实环境,用娱乐化方式来进行自我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