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16 子曰:“宴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学记】:宴平仲是齐国的大夫,姓宴,名婴,谥号为平。【今译】:孔子说:“宴平仲和人相处的时候非常和善,交往了很久还能与人相互敬重。”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朋友,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和朋友变成了陌生人。我们可以对一个陌生人礼敬有佳,包容忍让,对朋友却冷漠、指责,抱怨,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曾经谈天说地,志同道合,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再也回不到从前,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一切都成为从前,我们需要反思。
夫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以宴平仲为典范,发现了交友之道的两个核心点,一是和善,二是相敬。克服了人际交往中随着情感的加深而失去了相互敬重的尴尬处境。
所谓和善。我们常说“水滴石穿”,强势像石,和善则是水,硬碰硬会导致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能不费吹灰之力达到想要的效果。管仲云“善人者,人亦善之”,和善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善,他则对你善,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品行修养的一种反射,想要别人对我们和善,首先从自己开始和善吧!
所谓相敬。就是尊重,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对方,而不是由我去替朋友选择,这便是最基本的尊重,不以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占有、控制朋友。自己认为好的,不一定就适合朋友,只要他选择的不触犯法律,不损人利己,都应该去支持和相信。更不能不分彼此,该有的原则得说清楚,涉及到彼此原则的事情,不去触碰,如此真能做到,没有不相敬的友情。
【感悟】:友情需要和善和相敬,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以朋友的名义干涉、侵犯到他人的个人生活。
【注释】:交之于人也,久处则互欺也。此乃人之诟病,宴平仲与人之和善,故能相敬,相敬故能长久弥新,亦能弥香。与人交“善”“敬”不可放于言而虚于行也。
交人成久远
相敬亦和善
平仲乃典范
善敬当相兼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宴平仲:春秋齐大夫,名婴。
宴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哀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徳。孔门论人,常重其徳之内蕴,尤过于其功效之外见。
《论语讲要》:《四书拾遗》引黄鹤《惠迪定言》:“交际之间,其人实有可敬,而我不知敬,则失人。其人本无可敬,而我误敬人,则失已,失人失己,必贻后悔。故必由浅渐深,由疏渐亲,为时既久,灼见真知,然后用吾之敬,子可免失人失己之患,此其所以为善也。”
《论语正义》:周曰:“齐大夫,宴姓,平谥,名婴。”郑注:“敬故,不慢旧也。宴平仲久而敬之。”则久谓久故也。君子不遗故旧,则民不偷,故称平仲为“善交”。
《论语集注》:程子曰:“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论语义疏》:凡人交易绝,而平仲交久而人愈敬之也。孙绰曰:“交有倾盖加旧,亦有白首如新。隆始者易,克终者难。敦厚不渝,其道可久,所以难也,故仲尼表焉。”
《论语点睛》:卓吾云:“‘久而敬之’”四字,的是交法。”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