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家庭聚餐,我那读一年级的堂妹趁着大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抱着她妈妈的胳膊摇来摇去,一会哼唧一会闹,她妈妈忍着已经爬上眉头的愠怒,继续假装没听见。
我这堂妹是不是傻?难道看不出来她老妈已经很生气了吗?不不不,她一点都不傻,再说现在的小孩哪有傻的,都鬼着呢。
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趁着人多,逼着她老妈答应她的要求-“我期末考考了班上前三,你应该奖励我一块电话手表。”
即便这么强逼可能会遭致一顿“鞭策”,即便她老妈不买是因为经济拮据,但是错过了这个村,她可能就没有这个店了,于是她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死磕。
02
“如果我考得好,你就给我买…”
除了成绩从来都不好的同学,大家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吧。
或许一开始这句话并不是从孩子口里说出来的,是爸妈,他们为了让我们读书,为了让我们燃起读书的热情,采取了这种策略。
“如果你下次考100分,如果你能考班级前三,如果你能进步十名,如果…
我们就买自行车,买溜冰鞋,买风火轮,买乐高给你”,或者还会放大招,说带你去旅游。
不得不说,这招很管用,尤其是对还没有太多自我和想法的孩子来说,有糖就有号召力,只要你好处给得够,他们还是愿意学一学的。
这种以鼓励为主要目的措施,其实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风水轮流转,现如今的物质承诺已经不再是父母的奖励,而是很多同学手里的筹码。
02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辍学,那时候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
“你要是不答应我,我就不读了,我就去打工。”
我家在乡镇,一个很不富裕的地方,孩子从小辍学打工的特别多,我的一些没继续读书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已经结婚了,有的甚至孩子都上幼儿园了。
所以,那时候他们说的那句“不读书去打工”不像是一句没有震慑力的威胁,他们真的不想读书,除非有好处,所以他们真的做得出来。
有的父母最终妥协了,想着让孩子怎么也要混个初中文凭,有的父母满足不了的,或者不愿意妥协的,索性直接背着背篓来帮他的孩子一起收拾行李,把他和行李一起打包带回去。
03
在大学里,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更是不乐意了,每天诱惑那么多,读书那么辛苦,怎能心甘情愿地学习。
“我前段时间考证太辛苦了,我要好好放松一下,跟我的同学出去旅游一趟。”
“我们每天读书那么辛苦,食堂的伙食还不好,也没钱去外面加餐。”
“每天学习完回宿舍就已经挺晚的了,哪有时间洗衣服。”
“你们都不关心我,就只会问我学习怎么样,我读书有什么意思。”
…
都是因为学习,所以,我要放松,我要加生活费,我要钱办洗衣卡,我要…
事实上到底有没有我们说得那么严重呢?可能至少有一半时候是被我们添油加醋了吧。
我每次假期回家,如果刚好遇上要考证或者有什么考试,我都会默默地把做饭、洗碗和洗衣服的事推给我妈来做,似乎我只要学习了,就已经很辛苦了,所以不应该还要做这些。
我自己心里呢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我只是太懒了,而学习又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显得我又好学,又不懒。而父母呢还总是觉得我很辛苦,很不忍心。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变成了我们的筹码?
就像父母有时候教训我们的时候说的:“你们读书难不成是帮我们读?”
读书明明就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未来,明明就是为了自己将来能过上好生活,能跨越阶级,怎么还一言不合就不帮父母读了呢?
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命好,绝大多数人生下来就不愁吃穿,不用做农活,所以读书就成为我们最痛苦的事之一,唯有一定的物质诱惑才能让我们尝到甜头。
而我们的父母亲眼见证了生活的变化,深谙读书是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大路,所以她们迫切地希望我们把书读好,而这份迫切却成为了把柄。
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的我们抓住这把柄,越发觉得自己帮父母读书,自己为实现父母的希望太辛苦,自己的要求应该得到毫无迟疑地满足。
最后
把学习当做筹码的后果?
我前一久逛街的时候,在一家店里遇到了一个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几年的初中同学,她画着很精致的妆,比以前漂亮很多。
她听说我还要继续读研,拉着我的手叫我一定要好好读,能读就多读,继而说着她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继续读书,眼眸里的光由明转暗,却依旧保持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