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微课名称“成为高效能人士,你就差这个习惯”时,对课程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想要学习的欲望,心想:高效能人士,谁不想成为呢,我都想了多少回了,习惯也养成了几个,像晨间日记、计划和总结等,但是不还依然离“高效能”差别那么远嘛。难道这门课程真的有这么神奇,养成了这个习惯,我就能成为高效能人士?就这样在“怀疑”和“想要”的陪伴下,我急切地开始了课程的学习。
虽然已经第N次听易仁永澄老师的课程,但是当听到“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这次分享会的目的和目标时”,还是有一种“哇塞,好厉害”的感觉。因为在这句话中我获取到了以下信息:
- 理论之后一定要有实践。记得“写下来”训练营中要求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清楚它的目的、目标、意义、成果、如何做,至今记忆中关于这段话的描述已经很模糊了,但是老师不只是记得而且还一直在实践,在应用。
- 学习不是想想或说说而已,也不是这个课程我听过了就会了,听过只代表你知道了,距离会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续的行动必须得跟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之后才有可能会应用,最后那就真的是你的啦。
- 显然目前我的水平还只停留在“听过”阶段,距离本课程的目标“理解、使用”,还隔着“分身术”这个习惯。分身术是高效能人士要养成的首个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分身术呢?易仁永澄老师以人和狗的故事为例,直观形象地阐述了分身术的原理。
图1中人和狗都知道自己在吃饭,所不同的是人除了知道自己在吃饭之外,还知道自己知道在吃饭。由此可以看出,人是可以分身的。
在这个故事中,知道自己在吃饭的我是“小我”,即为图2中的(B);知道自己知道在吃饭的我,是“资源我”,即为图2中的(A)。读到这里大家是否感觉既新鲜又好奇,还似曾相识呢?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提问了一个问题:您是否有过主动分身的体验呢?
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是否有这种体验,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简直是:“太有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被这种“眼睁睁看着你,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所折磨。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低落期”,每当它来临的时候我完全招架不住只能被“小我”所奴役,那时的“资源我”在哪里完全感觉不到,工作和学习状态只能跟着情绪走,情绪高兴了想让我学习时,我就学习一会;不想让我学习时,我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在那浪费时间,内心纠结、内疚、痛苦,但却无计可施。
面对被“小我”奴役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坐以待毙吗?答案显然不是,接下来易仁永澄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让大家思考在遇到以下问题时如何用分身术来解决。
当你特别着急地赶路上班时,眼睁睁地看着公交车在你面前开走,你会选择怎么办?一直在那愤怒的骂人,还是赶快想其他的方法,解决上班可能会吃到的困境?两个选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当和周围的人产生言语上的纠纷时,你是声调越来越高的争吵,还是强迫自己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冷静下来?两个选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当你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低落时,是像原来的我一样无计可施只能被情绪奴役呢,还是觉察到自己情绪出现问题找出本质原因彻底早些地脱离痛苦呢?两个选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以上每个案例的两种不同选择都对应着不同的态度,当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我相信每一个明智的人都会选择后者,这样的选择才会让你的人生朝向: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满意的方向发展。
美好的选择是令人向往的,那么当问题出现时,该如何解决才能保证每一次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易仁永澄老师给出了甜面包热汤(TMBRT)模型,从本质出发,彻底解决问题。
当有人提建议(触发器)时小我迅速反应(比资源自我和理性自我快很多),是否有人对我产生伤害,小我产生自我保护需求,并产生保护动机。如果我表现出暴躁和生气可以吓跑他人,他人看到我时会跑掉,小我得到奖励:不用受伤害,从而强化了触发器。此后只要有人提建议我立刻生气,然后不会受伤害!在小我很生气时会完全吃掉理想的自己,此时一点办法都没有。
面对如此嚣张的小我,我们该怎么办?
积极主动地使用自我意识,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进行选择,让自己成为期待的样子。
积极主动时所有习惯的第一个习惯,只有养成这个才能支撑其他习惯的养成。
最后以易仁永澄老师的一句话与大家一起共勉: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不将问题赖给他人,通过自我意识主动选择,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