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里的《百年孤独》那本书是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好像是同学所赠。哥伦比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范晔译。记得你说过,这本书翻看过,内容有些庞杂,可能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
我很高兴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时间阅读了这本经典著作。说实在的,读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有着跟你相似的想法。即使读到一半,还是感觉混乱。然而,当我进一步阅读,并掩卷沉思,却发现这种“孤独”的感觉,正戳中了人类历史的痛处。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所述:“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小说的每一句话都详实可信,每一段情节都有来龙去脉,而每一年代,每一场景,每一人物又超乎想象。似乎未来、现在和过去穿越、穿插,交相辉映又井井有条,描述细腻而整体混沌,整篇故事结构恢宏而气势磅礴,魔幻相交而摄人心魄,现实深刻而震撼人心,令人留恋其中不能自拔,而又随着作者的叙述轻忽浅出,悄然而逝。
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读完之后,似乎确定而又难以确实。参阅有关资料并结合阅读整理,我得出的概括是:
授权版的《百年孤独》,没有前言、后记、梗概、摘要等等诸如此类的赘述。小说以“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头,短短的一句话,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角度叙事。紧接着,作家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开始了细腻而简括的叙事。
作家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马孔多的百年孤独,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让人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人物深刻得令人害怕。
1830年至作品成书100多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丧生。《百年孤独》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通过书中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生动的笔触,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马孔多布恩迪严家族的孤独精神。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终归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孤独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渗入了狭隘的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加西亚·马尔克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阅读之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令人不禁产生似曾相识,又觉得陌生的感受。
书中精彩:
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
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镇后,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
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
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
鬼魂日夜纠缠布恩迪亚一家,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
飞毯以及美人儿雷梅黛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的引伸;
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诺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
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
全书以魔幻般的描述结尾,……“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
据说,有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的自我意识。
经典著作,内容委实庞杂而不好阅读。然而,我们的认识浅陋,可能正因为经典的阅读难以一蹴而就。其中的一些看似混沌、杂乱,乱伦、非理性,跟整体有机结合,植根于庞大恢弘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当然,心灵的震颤因人而异,其启迪人生及丰富智慧将结合于每一个人的阅历及思想才会焕发光芒。
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再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如果没有时间,建议你挤时间我们一起阅读,或者我可以读给你来听。孩子如果要看,建议完整阅读即可。这不是一本随便翻阅就可了了的经典啊。
文化的内涵难以通过现实获得,文化统统蕴藏于历史之中;经典是历史的浓缩,优秀的文学名著,怎么看都没有不适合的。我们不是书读得少,而是经典读得太少——是让孩子们多读一些经典的时候了。我们对年轻人的选择,不必作出以自己经验的判断,他们向思想和人生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不可以同样不可能被设限。
亲爱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