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原句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原句译文
17.2 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17.3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17.4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我的感悟
17.2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告诉我们一个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最后能够画成什么样子是后天“习”来的。其实人的天资、禀赋生来并没有太大区别,后天的接触、熏陶才是成就一个人最关键的因素。比如爱因斯坦自小接触电厂、灯泡的元器件,十几岁便已经掌握了电磁理论,同理,拉瓦锡家的药铺也为拉瓦锡的化学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向上好学的氛围,毕竟,孩子是一张白纸,而他的画笔就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每个人每天习练的内容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和方式。而生活中总有人强调天赋,因为这就让人产生认知失调,推脱责任。
17.3 这则说有两种人没法教,一种是老子这样天资聪颖的人,太厉害了;还有一种就是特别愚笨的人,非常固执,你怎么都改变不了。从中可以知道只有中间的人才能调教。有教无类,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要尽其所能,不能因此为借口,不去关注下愚之人。
17.4 这则是孔子犯错被学生指出来,然后改错的过程。孔子在子游的封地中参观时,看见这里的老百姓都在学习礼乐之道。他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但子游解释说:“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后,就会产生仁爱之心;而普通的百姓学习礼乐之道后,也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这其实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拥有去学习自己的“道”的权利。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自己的“道”,不苛求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只求自己在学“道”的过程中能收获成长。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