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看了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用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气》,这位心理学家认为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即游戏力。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建立联结”和“续杯”,用游戏的方法建立联结,用游戏的方法为彼此续杯。
续杯是作者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杯子,会被爱充满,在每天的各种经历中会有损耗,杯子会慢慢空掉,当孩子表现出恼怒,伤心,愤怒等情绪状态或者是不配合,大叫,乱扔等行为状态时,是孩子在告诉我们“我的杯子空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帮孩子加水续杯。
建立联结
所有的父母都并不希望,孩子是因为不想被大人骂,才表现良好。
我们希望孩子是因为自愿的,认同父母们传递的价值观,而做到自信自律等合作行为。
游戏育儿和正面管教中,都强调以联结来替代以上这些(说教,打骂,威逼利诱等)没有效果的做法。
建立联结指:
哪怕孩子犯了错,举止不当,我们依然要与他们联结。
当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与孩子重新联结,就是在帮他们平复情绪脑,重启理智脑,。这能让孩子回归自然生命状态,那种乐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状态。(让掀开的大脑盖子可以盖上,回归可以理性思考的状态,“掌中大脑”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情绪脑和理智脑,大家可以搜索掌中大脑以了解)
有的时候,重建联结的方法是,先停止说教,并且允许表达情绪。
游戏是重建联结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没有说教,即使有说教也好像并不是针对当事者,而是一个虚拟人物或者角色,这会带来了更好的行为。
有一点注意事项:游戏并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他只是重新联结的方式(不要试图用游戏控制孩子,父母的目的只是建立联结,帮助孩子合情绪脑的盖子,并不是换一种方式控制他达到自己的要求)。联结之后,合作就自然就发生了。
用游戏力解决问题
思考一下我们遇到的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与问题,用游戏力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是这样两步。
A,将问题带到游戏区
B,用游戏解决问题
然后如何将问题带到游戏区呢,作者给了五个步骤:
1,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笑容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会有麻烦,不管是做了什么事情,面对什么问题)
2,用“我们”代替“你”去陈述(用我们显示出是我们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面对,而不会让孩子感到你又不听话了,你又做错了,你又惹事了的感觉。)
3,用“嘿,你注意到了吗”开头去表明具体行为事件(你注意到了吗有尊享的感觉,而不是发号施令)
4,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关于***的游戏吧。(比如刷牙问题)
5,暂停,等一等孩子有没有他的游戏主意。如果没有,父母讲述游戏,询问孩子愿意扮演哪一个角色?(因为角色扮演基本属于是游戏力的常模,所以都可以试试角色扮演,这样的好处是带入故事角色或想象角色,孩子不会觉得直接针对自己,减少排斥,父母也会轻松,不会直接收到孩子对自己的抗拒)
齐绩游戏力实践
案例一:乱扔钥匙调皮捣蛋问题
早上送孩子上学时,他把电瓶车钥匙偷偷拔下丢到地上。以前我可能会说,快捡起来呀。不可以。或者不要把钥匙丢在地上。
然后就会开始拉扯,他可能会当没听见,不捡或者开始各种反问,语言大战。
今天我说:哎呀,钥匙不见了,请皮特警长帮我们找回来吧。
“你好,皮~~特~警长(此处加长音),你可以帮我把找到丢失的钥匙吗,并且要维护好治安啊,可不能让我的钥匙再丢了可以么”
孩子噗的笑了,把钥匙捡起来拿给我,“皮特警长,哈哈,为什么是皮特警长呢”,我说“那,要不叫汤姆警长?”,他说”不不,就叫皮特警长,我喜欢皮特警长,以后他会保护好你的钥匙的。”
就这样轻松的达成了捡起钥匙,不要乱扔,开心的去学校了。换做以前,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听不捡不配合,我会因为认为他故意无理取闹陷入生气,孩子也能感受到你否定他,命令他,容易陷入反抗。就会开始形成权力之争。
案例二:起床问题
因为孩子睡得总是很晚,所以起床问题一直很伤脑筋,叫起来很容易哭闹,发脾气。用了摸鱼的方式,现在每天睡觉时他特别期待第二天起床,会叮嘱我说“妈妈,不要忘了明天早上钓鱼哦。”
起床时,(因为这段时间天冷,没有让孩子自己穿所有的衣服,毛衣和袜子是帮他穿的,然后外衣外裤自己穿)大声说“哦,天亮了,我要去钓鱼啦。”把手伸进去摸到小脚,“哇,抓到两条小鱼,快用渔网套上。”把袜子给他套上。然后摸到小手把毛衣套上,“哎呀,现在小鱼都跑了,怎么办呢,莫非,我要钓到一条大鱼?”去抓他的身体,他也会顺势配合,“哇,抓到这么大一条娃娃鱼耶。可得用大网网好了。”孩子一直在哈哈笑,也完全清醒了,“好啦,现在娃娃鱼王子要给自己套一个大鱼网啦。”把外衣外裤递给他,就自己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