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以文化人,其中文包含了人文、知识、文化等层面;化即同化,佛家讲度化,儒家讲感化,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单位、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却能影响到人的心理,从而改变人的行为,所以每种文化都是需要别人来认同,也同样是为了让人认同而存在的。所以我说文化的意义在于趋同。
从我接手企业内刊时中开始推出高管谈文化这个栏目,至今已做了近20位高管的专访。在与这些高管聊天时我发现每个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趋同,通过思想的统一达到行为的统一,从而实现团队的、公司的战略目标及各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讲“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就是在增强团队意识的同时,弱化个人对目标达成的影响。在上个月公司推行质量文化确定标语的时候,其中的一条是“影响质量最不受控的因子是人”,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在把这个不受控性降到最低。在这个纠结的过程当中,文化的重要性便逐步凸显出来,他既不受成本控制,也与业绩关联不大,但它就是有种魔力,可以把人心凝聚起来,可以把五指握成拳头,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趋同的过程当中,文化更容易传递和传承。我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掌握顶尖的技术,也可能会因客户、终端用户的需求转变而不断调整方向,但改变人的思维逻辑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科技的进步都是为全人类的生活服务的,微信和支付宝改变了付款方式,美团、饿了么改变了用餐方式,淘宝、京东改变了购物方式,共享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的出行方式,而产生这一项技术或一个想法并不难,难的是将这个想法一直的做下去。我们常说穷三代富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在文化的接续上出了问题,而在欧州的几个家族里,家族文化已经传承了几百年,这在东方是很少见的。所以形成一种思想或文化并不复杂,难的是怎样让这种东西持续下去。那做企业文化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传播、另一个是传承。
但人毕竟不同于机器,无法按照设定的程序完美的运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即使真有这样的机器存在的话,也未必是企业的最需要的,因为所有的创新都要靠人。所有的新产品、新技术都是有寿命存在的,并且这个寿命目前看起来并不算很长,因此只能靠人给企业持续注入新的东西。这也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命题——个人的价值在于存异。
这也是企业管理中非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希望人可以像机器一样不受各种因素影响,给它一个动力源就能持续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人可以不断去突破现有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新的增长点。
就一项工作而言,它或许很繁琐,或许很冗长,但是一定有它固有的套路,所以要完成它都不会太难。难点是把这项工作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程度,至少要优于大多数人,这就要在同一项工作中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我说个人的价值是存异。这里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把同一件事做到极致。前些天在定义企业文化的工匠精神中,我把它概括为“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将简单的事情做极致,将极致的事情做到行业第一。”
日本有个种苹果的老头,为了种出不施农药的苹果整整尝试了十二年时间,后来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奇迹的苹果》而感动更多的人,我觉得他的经历是对工匠最好的诠释:
第一年,他颗粒无收,苹果园变成了光秃秃的枯树林。
第二年,他的果树上长满了虫子。
在第四年和第五年,他就开始每天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研究起虫子来。渐渐的,外人眼中他变成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年,大家开始把他当一个“疯子”来同情。
后来经过不断的尝试,他在果园里开始大量撒大豆,利用大豆根部密密麻麻的根瘤菌改善土壤里氮的含量。
第七年,苹果园彷佛变成了原始森林。虽然斑点落叶病和卷叶蛾依然肆虐,但木村觉得苹果树已经结束了长期和疾病的抗争,果园渐渐恢复健康。
第八年春天,果园里开出七朵苹果花,最终,收获了2颗苹果。
到了第九年,他家的果园开花了。那一年的秋天,他收获了一箱箱小苹果。
虽然没有卖出好价钱。不过,他也总算苦尽甘来,可以尽情地微笑,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他的苹果被誉为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他的苹果可以永久的放下去而不会烂掉,只会慢慢变干;还有人看了他的专访后打消了自杀的年头。他的名字叫做木村秋则。
每个人都不甘心平庸的苟活下去,也不愿意被同化,但现实如此,受限于机遇、背景、资源,不平凡的终究是少数。所以前两年那首《我们不一样》才能爆火吧,他唱出了大多数人想改变却没有改变的现实。
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的职位有高有低,都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成效也就更好。
所以,对所有事物的不苟同、不将就,是一个人能取得更高成就、更大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