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读书笔记
一、33岁想逆袭,不是不可能
对许多人而言,读书=上学,读书=学教材,读书=考试,一旦上学这个条件不存在了,读书这个事儿也就不存在了。看书?用网上的一个段子来说就是“谁TM考完试还看书!”
因此,许多人大约是从20岁就自动终止了读书这个模式。在此之后,人生之路或许也可能顺畅,或许陷入僵局而不自知,或许在僵局中苦苦挣扎,却寻不到一个破解的出口。
本书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陷于僵局苦苦挣扎的人物。
洪镇洙,男,33岁,单身(准确的说是刚被分手),事业陷入瓶颈,被降职(下一步面临被辞退),家里欠了一堆外债,爸爸在外躲债,和妈妈妹妹租住在一个类似于地下室的小房子里……
这样的人生僵局,实在太糟烂,想破解,太难!可最后,这个局竟被生生的破了。从此,主人公开启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开挂模式。
是不是很励志?是不是很热血?关键是洪镇洙的僵局是如何破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就是读书!
可是,对于许久不读书的你我他,重新拿起书本竟然有些慌张。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又该怎么读?读多少?看不进去怎么办?没时间怎么办?最关键的是读书真的有效吗?读多久才能生效改变我的人生?
这些问题有答案吗?
有!
答案是什么,这本书告诉你。
1.该读什么书?
一个许久不读书的人,首先要读的书不是大部头经典,也不是专业书籍,而是有趣的、感兴趣的、能读的下去、看得进去的书籍。
先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把对读书的兴趣培养出来。然后,当不排斥读书甚至喜欢上读书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2.该怎么读?
一直以来,我自己的读书习惯是从头读到尾,读书过程把重点勾画出来,然后看完就完了。
这本书主人公采用的方法在我的方法基础上加了一步——每天写读书日记。读书日记记录的内容包括“阅读日期,书名,当天所读章节页数等等”。
3.读多少?
原则是多多益善。书中导师给洪镇洙的要求是“每天至少三小时!”
4.没时间怎么办?
这本书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像吃饭一样读书”。简单来说就是,有时间要读书,没有时间创造时间也要读书。书中采取的方法是早起1h,睡前1h,通勤路上两个0.5小时,饭前饭后10min……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挤挤就有了……”
5.读书真的有效吗?
我的答案是“有效也没效”,关键看你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
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如果单纯把读书当做兴趣,那就和看电视、玩游戏没什么两样了”,不过是个高级点的兴趣而已!
可是,不把读书当兴趣?那该把读书当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讲讲咪蒙。咪蒙在某篇文章中写到,她是一个看综艺节目,看电视剧都要做笔记的人。比如看《奇葩说》,她就是一边看一边拿笔记本记下里面的有趣观点,金句,然后回头整理进素材库,或者直接背下来。是不是很变态?
相对于咪蒙这种看电视也要做笔记的“变态”认真,大多数人是完全相反的。大多数人,看电视,玩游戏只是单纯的娱乐,看书不过是兴趣,图个开心而已。
可是单纯图个开心的看书,对于想要破局的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我们来说,真的不够。
那么怎样才够?
这本书中提到一个红皇后效应:“想要离开相差无几的竞争环境,仅仅不停歇地奔跑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两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我理解的两倍的努力是至少多做两步。
假定周围的人都很少读书,那跳出当前环境需要多做的两步至少有:
1. 多读书,从时间上、数量上远远多过周围的人;
2.多反思,多总结,把别人看书没做的那一步做下去。
假定周围的人都很厉害,那跳出当前环境需要多做的两步就是:
1. 厉害的人都做了什么?我也要做;
2.厉害的人还有什么没开始去做?我要比他先做!
当然,这些是理论意义上的答案!
为什么说是理论意义?
因为有句话叫“知易行难!”实践后不久你就会发现许多理论没有告诉你的坑,如何避开这些坑又是一个大课题。
比如:
在双倍努力的付出道路上,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从信心勃勃到歇菜,中间可能只有一个月时间。这该怎么办?
又比如:
努力了,也付出了,却发现“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如何躲坑,准确的说是如何入坑后安然无恙的从坑里跳出来。
(一)坚持不了多久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书中被称为“倦怠期”!我理解的意思是每隔一段时间(或许是一个月,也可能是2个月或者更长)你就会进入一个“努力”的低谷状态。
恰好,4月的时候我经历了这个阶段。
那是一种让人煎熬的感觉!
缺乏动力,厌倦读书,情绪低落,想逃避努力,整个人陷于一种懒散不想动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让人焦虑不安,却又找不到出口。
对于倦怠期,书中给出的建议解决方案有:
1.去见读书导师
2.去见书友
3.去图书馆
等等……
尴尬的是,由于现实和书有差距,书中大部分建议我都没法直接搬来用,所以我只能寻找别的出口。
最后我找到了几个自己比较适用的点。
1.接受自己的“瑕疵”,不因“瑕疵”破罐破摔;
老铁江小鱼告诉我“偶尔一次的放纵,并不意味着失败,它只是提醒你,你这个习惯还没练到家。”这句话对我是莫大的安慰,它将我从深深的负罪感中解放了出来。
2.建立奖惩机制,借助外力突破“倦怠”;
比如“毛爷爷保卫攻坚战”,就是主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然后,借助保卫安全感之力突破“倦怠”。
3.决心
这本书上说“倦怠期有多长,程度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克服它的决心有多大。”
深以为然!
有决心,就会主动去找出口,而不是被动等待倦怠期的终结。这对走出倦怠期尤其重要!
(二)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为什么?
前一段时间,樊登在《奇葩大会》上针对高晓松提的“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问题,做了个回复。
“这难道还要怪道理咯!”
初听这个答案,觉得调侃意味颇浓,仔细想想,过不好这一生确实不是“道理”的锅!
如果不是“道理”的锅,那是谁的锅?
我觉得是道听途说、半途而废和认知不够的锅!
1.道听途说
我们常常听人说很多很有道理的道理。乍一听,简单通俗,但实际上却存在因为没能深入了解,而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的可能。
就像盖楼,道听途说看到的只是盖起来的楼,却根本不清楚这楼是怎么盖起来的。
这本书传递给我的观点是“通往理想的彼岸,从搬起第一块石头开始”。基础扎实了,才能知道道理的所以然。
2.半途而废
以倦怠期来举例,对于积极寻找出口的人来说,倦怠期的结果是“度过”了;对于被动的人来说,结果可能就直接被终结在倦怠期了。也就是说,许多人在倦怠期就半途而废了。
半途而废的结果是,道理有用,但你没能坚持到验证它的时候。
就像灌一缸水,一滴两滴灌进去不明显,于是你以为那两滴水没用,便早早放弃。殊不知坚持下去的人就是凭借每天一两滴,最后取得了大收获。
3.认知不够
认知是跟人的经历和经验有关,同一个道理,经过时间的沉淀,认知是会发生改变的。
本书主人公水平还很低的时候,对于总监告诉他的“先从大处着眼”并不能深刻理解,这就是认知的局限。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他真正深刻理解“ I’m OK ,You are OK”也花了将近20年。
所以,听过很多道理,不代表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一知半解或理解程度不够,才是让你过不好这一生的真正原因。
二、 逆袭的具体操作
(一) 从“三个阶段”开始
第一阶段:兴趣书籍阶段(33本喜欢的书,100天完成)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兴趣。
一个从大学毕业就没怎么看过书的人,想要凭借读书改变现状,首先最关键的事情是培养读书的兴趣,至少让自己面对书籍不要打起了瞌睡,所以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书。
兴趣永远是最好得引导者!
至于为什么是33本,因为故事主人公已经33岁了,大龄单身,一事无成。这算是一个仪式感的数字吧!
如果你没到33岁,恭喜你,可以少看两本……哈哈开个玩笑
第二阶段:专业书籍阶段(100本专业书籍,一年完成)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争当行业第一名。
经过了第一阶段的读书习惯养成,第二阶段就可以啃硬骨头了。
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是准备100本工作领域相关的经典书籍,仔细品读,然后把重要的内容用笔记方式单独写出来,或者录音方式录下来。反复研读,反复听,直到内化。
然后100本书读完,就可以称之为一个行业专家了。
第三阶段:开拓阶段(读与专业无关的书,数量:多多益善)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补充。
第二阶段可以让人变成专家,第三阶段可以让人变成高高手。
在开拓阶段,看似无意识的读各领域的书,其实是开拓了思维,给专业能力增添了新的视角。
主人公在实践过程中,一个专业上卡壳许久的问题竟然在一本与专业相差甚远的色彩类书籍中找到了答案,这是惊喜,也是知识的不断积累迸发的智慧火花。
(二)THX读书法(搭框架顺便选书)
THX读书法是本书主人公洪镇洙的导师郑会一自创的名字。我的总结是利用知识间的关联引导学习者进行系列读书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适用于每个阶段。
THX读书法具体怎么操作?
首先需要从你想要读领域里的经典数目或者基本得到好评的书里挑出10本书,从这10本开始读。
然后一边读一边就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特别关注的“点”,沿着这个“点”及作者对其他书的推荐(作者常常会提到其他书),继续深入下去,就能一下子唤出好几本接下来可以读的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搭建第一个T型知识框架。
然后,随着读书的深入,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会过渡到别的领域和书中去,从而形成另一个T型知识框架。两个T型交互就形成了H型知识框架。
接下来,继续深入的读,形成许多个T型,再把他们全部交互在一起,就形成了X型知识框架。形成X型知识框架之后,就可以顺着总体框架驾驭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了。
THX型读书法,就是在搭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顺便解决了选书的难题。
(三)读书进阶方法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读书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读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读”,除了“读”本身,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
1、鉴别
最近几年,由于各大主流公众号的引导,会不会分辨口红色号,会不会主动给女朋友买买买成为了判别一个男人是不是直男癌和爱不爱女朋友的关键。许多中毒颇深的姑娘,甚至因为男朋友说了一句“多喝热水”,就闹着要分手。
我想说,主流公众号倡导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如果非要用错误的标准来衡量,那这本身就是一件不理智的事。同样的,市面上的书千千万万,要想从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必须学会去鉴别哪些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
2、反思,总结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很好的阐释了读书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
看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对于书中那些谆谆的教导,有用的知识,我们应该停下来细细思考。除了思考之外,最好能够总结写下来,日常时候多品读,多反思。
3、输出
看一本书,怎么证明你看懂了,并且把书中的内容吸收了?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输出。
输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做一个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比如写一篇阅读总结,比如清楚的把这本书讲述给没看过的人听,比如把从书中学到的内容教授给别人……
输出是最好得验证方法,也是很好的巩固方法哦!
4、实践,反思,再实践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有用的关键在于“用”。“用”就是实践!
读书过程经过反思总结出来的经验,总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对与否。经过实践的验证,或许对了,但操作性不强,那就再反思再总结,然后再实践,直到总结的知识能够很好的实践,那才真正说明知识能够为我们所用。
5、输出倒逼输入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假若,恰好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还没有准备怎么办?
那就得用到“倒逼输入大法”了!
首先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着这个问题去找答案。这时候,答案不限于一本书,甚至不限于“书”这个品类,也不要求“看完”,只要求能解决问题。
这样短时间进行一个大的知识检索,然后提取需要的东西。相信我,这会进步很快!
(四)少有人走的路
如果现在有一个挑战——“100天采访10位CEO”摆在你面前,你敢接受挑战吗?
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很久,却依旧没敢给出确切的答案。
不敢放胆回答“Yes”,因为真的觉得难度好大,固有思维告诉我,即便是一个小小的CEO那也应该是忙得没空见我这种小人物的吧!
本书主人公洪镇洙一开始和我有同样的心态,但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最终踏上了采访10位CEO的第一步。
“为了采访到那些难得一见的人,必须要有一颗诚恳的心,要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做。”这是洪镇洙后来的信念。
在这个信念的引导下,洪镇洙一次又一次锲而不舍的诚恳的给想要采访的CEO们发邮件,终于赢得了第一次采访的机会。后来又由于他的采访准备充分,第一个接受他采访的CEO竟十分愿意给他介绍下一个CEO供他采访。然后“10个CEO的采访之路”就这么顺理成章得变得一路畅通了。
这条路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可现实生活中真正敢走的人真的不多。
就以这本书为例,看过这本书的人多不胜数,真正敢照着这本书实践的,我所知道的就只有猫叔一个人。还记得猫叔2016年的flag“跟100位牛人聊聊天”,从什么也不是,到目前的公众号大咖,猫叔通过单枪匹马采访牛人一步一步完成了洪镇洙式的惊人蜕变。
所以,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除了毅力更需要勇气。
三:读书只是一个开始……
常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还有XX天就要高考/考研/面试……了,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
下面的回答有加油鼓励的,比如“还来得及,加油”;有泼冷水的,比如“来不及了哥们儿,等明年吧”。还有另类的一种,比如“来不及了,难道你就不准备了吗?”最后一类答案确实扎心!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财富自由之路》上提到这么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一个人看到别人的迅速成功,常常羡慕不已,羡慕之余,发现想要获得同等的成功,只有一条路,就是从现在开始积累。但积累的速度和想要的迅速成功的速度显然是相悖的,于是就有了两种选择:老实的从现在开始积累和铤而走险。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面临这个问题选择了铤而走险。
相对来说,《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速成的方案,给想要快速崛起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这种速成的可能性说到底是把原本需要2年3年甚至更长时间准备的事情压缩到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大量、高频的读书,以达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本书的“速成方案”是一剂良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说它是“良药”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快速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个速成方案里,付出的努力能迅速得到反馈,更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
出现的副作用就是因为知道有速成方案,所以可能会推迟做出改变的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知道高考只需要付出2个月的冲刺努力就能考取一个好大学,有的人可能会拖到最后2个月才开始努力?这实际是另一种铤而走险。
我很赞同稻盛和夫的观点“每天都要极度认真的活着”!认真学习,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不把努力当成某个阶段的事情,而把努力当成毕生的习惯!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只是教给我们一个方案开始努力,开始之后,愿我们都不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