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用最近4个月的体会,谈一谈为什么要讲逻辑。
讲逻辑让我痛苦
19年国庆之后,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区域销售岗位转到上海总部负责品牌行销。此前我在区域做了13年的销售,包括在前东家干了5年以及现在的公司干了8年,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能也是销售人员的共性。
比如:结果导向,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注重客情,会非常注意维护与经销商,客户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团队合作,会时刻关注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毕竟销售是靠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但是到了总部之后,我发现这些自己擅长或者对工作帮助比较大的思维习惯,不适用了。结果嘛,不像原来那么可控了;客情变成同事关系了;团队合作方式也变了。
更大的变化是,总部最重要的工作思维是讲逻辑。不管是做计划,方案,还是给老板呈现PPT,首先考虑的是逻辑。逻辑行不通,哪怕凭经验认为可行的,也是无法公开谈的,会被挑战。一个方案,常常因为逻辑的问题,反复研究,调整,直至符合逻辑。有时候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实在拿不到实际的数据或者凭证,就用参照,假设,推测等等办法去处理,显得逻辑是合理的。
也正是因为凡事讲逻辑,有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想法,因为说不出严谨的逻辑,只能埋在脑海了。还有一些方案,是很有逻辑的,但是无法落地,变成做无用功,因此感到失落。还难免有一些事情,一开始自己就完全不认同,但是没办法改变,又必须要做,只有编逻辑。
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加上工作繁琐,节奏变化快,一度让我难以适应,内心焦灼。有时候任务繁重,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个事情,对生意没有帮助,让我心里产生抵触。
然后就想起以前在区域做销售多爽啊,自己可以说了算,管他逻辑不逻辑的,只要凭自己的经验和市场敏锐度判断是有利于生意的,直接去干就是了,而且结果大多是好的,业绩嘛都是排前面。
但我心里很清楚,过去的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可能是自己运气好,遇到了合适的客户,合适的人,所以才做出看起来还可以的业绩。如果换个环境呢?生意逻辑就不同了,能不能做得一样好就未必了。
这也是我选择跳出舒适区的初衷,希望能多历练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规划性,让自己做事更有逻辑,面对不同的环境也能从容应对。
但是,变化真是让人感到不适 ,诚惶诚恐,不身临其中,是无法理解的。困难的时候我只能鼓励自己:痛苦的时候才会迫使自己反思、求变,痛苦的时候成长进步是最快的。痛苦是因为对自己有期望但是能力和实力跟不上,扛过去一段时间可能就好了。
尽管如此,我现在还处于焦灼的状态中,不知何时能熬出头。。。
讲逻辑使我改变
现在我其实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讲逻辑是必要的,正确的,自己渐渐潜意识形成这样的思维。试想一下,诺大一个公司,如果凭每个人的主观经验做事,那得多混乱。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风格不同,只有依据流程和逻辑,才能把大家串起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当我开始这么想的时候,其实自己的思维更加打开了,也更加接受这种工作模式了。
世界变化这么快,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其所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之中。而且要想发展,必须探索新领域,开发新业务。这个时候怎么做呢,只能是按照逻辑去分析可不可以做。不符合逻辑的就不要去做,降低失败风险。
但是讲逻辑也有矛盾的时候,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逻辑,你还不能说谁对谁错。怎么办呢,看是否适合。不是每个看起来正确的逻辑都适合自己。
比如定型产品,啫喱水占据最大的份额,但这几年销售是下降的,而定型喷雾的销售呈现快速增长,因为它更受年轻人喜欢。如果问大家品牌怎么发展,每个人的逻辑一定不尽相同。有主张加强啫喱水的,因为它份额大一旦下跌对整体影响太大;也有人主张大力发展喷雾,因为它成长最好。这就得结合品牌的特点来看,不同的品牌选择的策略是不同的。
还有一种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老板们的逻辑和自己的逻辑不同,总部的逻辑和区域的逻辑不同。不按对方的逻辑做是不行的,完全按照的话貌似也做不好。怎么办?首先应该接受而不是否定,同时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自己一定有可以调整的地方,使自己和对方匹配。
此外,我们需须认识到,逻辑是对的,不代表结论是对的,结果是好的。很多时候,世界对错是没有逻辑的,或者有逻辑但是你理解不了。所以说不能因为结果的不好,去否定未来。
比如说,一个方案没有产生效果,不一定是方案本身有问题,可能是执行问题。一个公司当前的业绩不好,不代表未来它不好。这个逻辑没错吧。当有了更全面的思维,我们才会对一些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量套用学习他人的逻辑,培养自己的逻辑,这样才能慢慢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