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没有谁喜欢这道菜了,除非想回味什么。
霜降后的红薯更好吃,虽然隔着一层厚土。可是霜打后,似乎红薯多了甜和面,烤,烧,煮,蒸,较霜降前更好吃。什么道理,没有人说得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不过,吃红薯叶的话,就得在霜降前。不然,一场霜下来,青嫩的叶子都黑不溜颩,蔫巴巴了;再经太阳一晒,本来巴掌大的叶子成了一绺黑条,窄细,脱落在了地上,不再与红薯藤有任何牵连。
所以,想吃红薯叶,霜降前就去地里摘。
想来想去,摘,这个词较准确。与其他植物的叶子相比,红薯叶的叶梗为肉质,扁圆柱状,青色,缘线有一道红或者紫光,从藤到叶底,多有十几公分长,各举着一片叶子,或青,或红,颜色与红薯的品种、日照时间有很大关系。
——摘时,最好集中在藤的顶部那一小节,叶与梗,都不老不嫩,口感正在好处。太老了,咬不动;太嫩了,没有嚼头。
红薯叶摘回来,淘净,先在锅里煮,沸水,七八分钟后,指甲掐梗,或者直接用牙,感觉一下煮的程度,也得掌握个好的度。过犹不及。万事万物都是这个理。
煮好后,出锅,直接捞入凉水里,激一下,像出炉的铁,淬一下火,去酸去涩;如此两三遍,放凉,就可以进入烹调程序了。
一是凉拌。梗切段,二三厘米长;叶片切半或者三分。入盘。细盐,小磨香油,白醋。香油一定要放在醋前、盐后。想再添味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或拍蒜,或辣椒切丝,撒上碎芫荽;再讲究的,热锅,烹清油,葱丝、姜末、蒜片、大料,一炝,即出锅,浇盘。吃吧,清爽,香辣,还有着红薯叶自身的青涩,是一道很好的下酒小菜。
二是爆炒。梗切段,叶切数片。大火,多油,葱丝、姜末、蒜片、大料,齐入锅,翻炒,放盐,再翻炒,葱丝、姜末、蒜片见黄,即放入切好的红薯梗和叶。快速翻炒六七遍。因为红薯梗和叶已经煮过,炒不宜过长。出锅。趁热吃,配上玉米粥,稠稠的,很好吃,有农家饭味道。
三是入面。汤面条出锅前,放入香油和盐渍过的红薯叶,搅匀,锅盖一闷。再出锅,面好吃,特别是绿豆面条。
怎么想起这些了呢?
前两天去一农场瞎遛腿,看见满地红薯,就想“偷”,又觉得老没呛(土话,猜吧),不好意思下手,就摘了一大把红薯叶,回来,如法烹制,感觉不错。法是老法,味是旧味,叫人想起过去,特别是童年,特别是地锅灶,特别是故乡的炊烟和亲人……
红薯叶,叫人还怪乡愁哩。
附:老没(母音)呛,方言拟音。意思有不好意思、没啥意思、怪不好意思等意思。你笑啥,也肯定办过老没呛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