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引言
《我是创始人》是戈壁创投微信公号推出的针对投资组合的系列内容,挖掘创始人真切的内心声音,关注创始人真挚的创业态度。
简书是戈壁创投于2014年对其进行了天使轮投资的原创内容创作社区的优秀企业。4月19日,简书宣布获得君联资本和SIG的4200万元B轮融资。
简书创始人兼CEO 林立
林立,简书CEO,江湖人称“简叔”。早期博客的爱好者,亦是一位极客。像大多数文字爱好者一样,相较于语言表达他更擅长文字的方式与简书的用户沟通。自2013年4月23日简书公测上线,至今刚好4年时间。他依旧保持对文字的热爱,比如睡前一小时的阅读、定期在简书更新心得、用户站内信每封必看并适时回复。
简而言之,林立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热爱文字的简书创始人,并以文人的方式经营着简书,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用户日活230万,月均PV超过2亿,并逐渐探索出了商业盈利模式。
“憋了三年,才憋出一个简书。”
林立,就读于同济大学电子科技专业,这个理工男的内在,还掩着一颗文艺的心。大学时林立怀揣着一个导演梦,做了摄影协会会长,还拍摄了一部小短片。在简书上,林立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2014年,在获得戈壁创投的天使轮投资后,CEO林立给团队加了一次工资。他回忆起那一刻,因为对员工说了一句感性的话“你也挺不容易的,大家都不容易”,对方妹子忽地哭了,林立自己也差点没绷住泪奔。
在《我和简书的2013年》一文中,林立写道,国内互联网创业狂欢急进,自己“憋了三年,才憋出一个简书。”那三年,团队一边兼职接活养活自己,一边探索产品方向,迷雾中前行,于林立而言,“憋”字很形象。
对于简书的诞生,林立惯于公开阐述的逻辑是创始团队深藏的文艺喜好,事情经过却是经典理科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既然没发现一个支持Markdown的笔记本产品,那就自己做一个吧。任务被分派给了一个实习生,足见当时尚且是试一试的心态。转机出现在用户反馈时,居然有几千人申请试用这款毫无名气的产品,林立团队受到振奋,抽出全部人手专注做简书。
“有人有期待,那就一步步完善下来。”运营起来并不容易,初期缺乏内容创作者,林立只好一个一个地去博客请。他总结那时自己的创业节奏慢,但扎实。
每个月持续上涨的数据,给了林立坚持的底气。最新数据是,简书社区的创作者达到100万人,内容专题近50万个,覆盖IT、理财、健身、母婴、娱乐、文学、影视、艺术、游记等多个细分领域。截至2017年3月,简书日活跃用户达230万(是上一轮融资时的两倍),累计产生作品数超过1000万篇,日均新增作品4万篇。
数据上去了,新的融资也锦上添花。在戈壁创投的天使轮和赛富基金的A轮之后,4月19日,简书又对外宣布完成4200万B轮融资,由君联资本和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联合领投。这预示着,简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平等的创作社区”
林立,自称“素人”。他保留着亲自回复简书站台信的习惯,尽管每天涌入的信多大几百封,但他坚持,必须保留一个让用户直接找到自己的窗口,让产品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高效解决。
在他的理念里,简书应是一个平等的社区,它不是仰望大V的地方,而是激励众人创作的地方。
譬如,简书用户“剽悍一只猫”是一个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没有写作基础的他,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坚持,开始在简书上崭露头角并成为了简书签约作者。他的文章总是被各大微信公众号转载,粉丝在短短四个半月突破10万的他,也被各大出版社的编辑盯上,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据说,现在他每周文章打赏和咨询授课收入就已过万。
这位作者总结:这(简书)是世界上少有的,我们可以不拼爹,不求人,不被潜规则,仅仅通过写作,就可以出人头地的地方。
平等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产品的运营路径。简书上的用户年龄以90后、00后为主,分布在全国各地,一线城市占比30%,剩下的来自二三线城市,比例均衡,其内容偏向长尾。
原本,团队要花很多功夫去解释简书到底是干什么的,某次会议上头脑风暴炸出“创作社区”的定位,这个词,让简书从内容平台的迷雾里走了出来。“一下子,所有的事情都顺了,用户、媒体和投资人都理解了,数据也明显发生了明显上升变化”。据透露,在简书,UGC的比例高达30%。
对于现有简书依赖于首页内容分发机制的问题,林立表示,将努力维持内容的多样性,努力在中心化的首页之外开辟出一条去中心化的路子来,让简书更有包容性,能容纳下更多的人。
“终极梦想”
创业七年,林立曾说,自己的一个心态变化是开始不再需要向外界解释——简书是谁。即便是在温州那样经济发达的地方,家人也并不太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互联网项目。“很多事情误解了就误解了吧,解释不清。这个世界上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人太多,而真正做事的太少。”
当时说这话的林立,应该是愈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了吧。
简书B轮融资团队合影
简书另外两位分别担任CMO、CTO的联合创始人顾巍(此前在IBM从事业务咨询)是林立的大学同班同学、赵波(此前在SAP从事技术业务咨询)是林立的高中同学。从学校时期他与顾巍即是大学摄影社团的好友,两人都对图片、文字有天生的好感;而赵波则是典型的痴迷于互联网产品的技术大神。所以,简书的核心团队诞生于极客基因,发展于文青情怀。
林立曾撰文回忆,简书APP刚上线时,赵波说,要是有一天能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简书就碉堡了。没过多久,赵波在公司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果真地铁偶遇看简书的人,一行字,足见团队对这一画面的欣喜:人生目标取得,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看简书。
问林立有没有上市的计划,他只答,到时候再说。在集体探索内容付费的时代,值得说的是简书阶段性寻找到了商业盈利模式——以内容创作者为核心,而做简书签约作者的经纪人是当前的商业盈利模式之一。具体来说,简书会帮助签约作者出书、设计并出售培训课等,从中收取版权税或服务费等。
当我问林立个人的终极梦想是什么时,他沉思许久,回答:拍一部电影。因为拍摄电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我很享受团队化协作的过程,最终出来的成品能够被观众喜欢,我觉得觉得“一切都值得”。
就像林立对于简书的终极梦想是,全球人民都用简书来创作,创造一个“简书节日”。他描述了一幅画面:简书节日时,全球人民打开简书APP,拍下他们当前所站在的街头、土地,将创作内容放到简书上来,“这就是一件非常有诗意的事情。”
林立说,我的人生正处于正午太阳高照的壮年期,拥有更多的精力去打磨一款根植草根人群的优质内容创作社区——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