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推销和包装一个观点”,这是我读完《微习惯》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当然,你要说的好听一点,那也可以是“如何写一本书”。
微习惯,按作者说的就是,小到不能再小、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在我看来,作者提出的“微习惯”都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习惯的第一步。所以微习惯有效,应该是针对那些自我说服力差到连“让自己迈出第一步”都无法做到的人。
而且,在我看来,微习惯能得以“效果明显”,主要是因为它的“小投入、短进程,快回报”,在商业上,也就是你的“资本回笼快”。你想,你只要投入一点点,花一点点时间,马上你的大脑就能收获“你看,你也能做到的嘛,你也是有毅力,有能力的嘛!你已经不再是失败者了!”这一类浓浓的“鸡汤”鼓励。这就像投入1块钱就能回报2块钱的生意一样,投资翻倍谁不心动,可这些之前你不是没有发现,而是你根本看不上。因为,你老想着,那种回报200万的生意,却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100万的资本。所以,你才会迈不出脚,这不过是你的期望值离你的现实太遥远罢了。
作者不过是把我们以前都知道的“薄利多销”换了一个名称。为什么说是“薄利多销”,主要还是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意经”,一个普通人商业起步,在没有什么像是“被神砸中一般”的创业金点子的情况下,那做什么来得快,最挣钱,我觉得是食杂店、早餐店或是小馆子这一类小本经营的行业。因为,一是前期投入低,就像我们这里街边烤小豆腐的摊子,只需要一个装满碳的自制脸盆烤架就行;二是成本回收快,当天买进的原料钱当天就能收回。三是周边投入少,你不需要协调好和一些列政府部门的关系,你只需要不违章摆摊,交一点点卫生管理费,在指定的地点摆摊就行。就这么一个烤小豆腐的生意,它的回报有时甚至不止翻一翻。这就是“薄利多销来钱快。”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一窝蜂的涌入呢?因为辛苦,因为它虽然回报率高,但收入不高。就算你一天生意好到爆,你也没法和王健林的小目标相提并论。
再回到书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微习惯”也如同这些小本生意一样,而作者写这本书就是让你接受这种“小投入、短进程、快回报”的理念,提醒你不要空想大目标,要做好每一个第一步。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落到实处。
书中,让我觉得有收获的地方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作者用很高深的理论包装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比如,作者为了说明微习惯为什么会起作用,引入了我们大脑中“前额皮层和基地神经节”的工作机制、动力和意志力策略等理论,还有许多实验数据以及作者自身经历等来印证微习惯的效果。这是值得我学习的一种非常严谨的写作和思考的逻辑思路,也正是有了这些理论基础,才能把一个浅显的道理写成一本书,甚至带动一个新兴产业。
第二,书中提到了几个概念和观点,是我之前不了解或是需要更新的。一是无法直接养成消除坏习惯的习惯,只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去替代它。就像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看泡沫剧和网络小说上,我想改却戒不掉,现在我的时间都已经被其他习惯分割干净了,根不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事情了。二是习惯建立的时间不是简单的21天,是由行为自动化的难易程度来定的。不同行为所需时间不等,在18到254天不等。所以,不要想着坚持过21天之后,就万事大吉,一个习惯真正养成的判断是,你无法不去开始这个行为。三是如果有回报,大脑会更听打招呼。所以,及时奖励很重要,要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四是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对自己影响事件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不过我隐约觉得大概也是自我动力的一种吧。作者认为,微习惯可以让你,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而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
最后,我不认可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作者认为“意志力能打败动力”。但在我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是动力的一部分。我认为,动力应该是一切良好自我感受的总和,而意志力不过是在我们不想开始的时候,提供的一条我们必须开始的理由。我觉得,意志力能起作用,那是因为我们明确知道或是曾经体验过,如果我们按照意志力去执行,能带来更大的动力(具体包括成功感、成就感、自我满足感等等)。所以,动力才是意志力得以不断增长的原始驱动。具体到微习惯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每一小步都能有收获(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再小的行为你也不会去做的。就好像,作者一开篇提出的“让你摸一下鼻子”,是想印证这样简单的动作你一定不会做不到的。可是,我就没有摸,因为我觉得这实在太傻了,没有意义,我摸鼻子要干嘛呢?是表示我听指挥、习惯服从吗?反正,我不会去做!再看几遍书,我也不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