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经历,和我们今天的很多人都十分相似。
首先,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里有了几十亩薄田,但并不富裕。
其次,曾国藩的求学经历很艰难,他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然后才辗转到衡州、长沙等地求学。而且,曾国藩在参加会试的过程中,是一连考了3次后,才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实习并工作。而考中进士这一年,曾国藩已经28岁了。可见,曾国藩并不是学霸,也没有表现出超凡的智慧。
另外,曾国藩进入京城后,举目无亲,生活很艰难,靠从钱庄借高利贷过日子,负债累累,十分潦倒。
曾国藩的经历,在今天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中,都有相同的境况:没有靠山,没有后台,也没有财富。
可曾国藩为何能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不仅在文化人中有较高的地位,还成长为一代名臣,权倾天下呢?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仅仅只有3样东西,和能力还真没关系。
一是善于忍耐
曾国藩由于没有背景和后台,虽然考中进士,点了翰林,成为庶吉士,成为天子门生,但在权贵云集的京城里,没有任何人看得起他。
有两件事情,让曾国藩明白一个道理,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善于忍耐。
一件事情是曾国藩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受到无端的责难。
按照清朝的官制规定,庶吉士必须要在翰林院实习3年期满后,得到皇上的面试后,才能按照面试的成绩分配工作。可是,皇帝并不是那么好见的主,必须由吏部的官员带领后,才能进入皇宫,接受皇帝的面试。
在当时腐败的朝廷里,即使是曾国藩这样的翰林,要想早日得到皇帝面试,早日分配工作,也必须拿银子来打点吏部的官员。
曾国藩当时非常穷困,已经借了很多高利贷了,他怎又有银子来打点关系呢?
正是没有银子,曾国藩实习期满后,整整被吏部的官员拖了半年时间,才得以进入皇宫,接受道光皇帝的面试。
另外一件是曾国藩工作后,受到领导的无情压制。
曾国藩在道光皇帝的面试中,因为成绩优秀,被留在翰林院里成为一名从七品检讨,一个小小的芝麻官。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位低微的职位,也遭到领导的欺负。由于曾国藩没有银子,无法像其他官员一样,整天请客吃饭,给领导送礼等,在翰林院工作3年时间里,他虽然很勤奋,可并没换来任何回报。
这3年时间里,曾国藩不仅未获得过任何升迁,还被领导以“办事敷衍”为借口,直接将他革职成一名候补检讨。也就是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丢掉了工作,而这一年,曾国藩已经33岁了。
可曾国藩并未去给自己辩解,他知道,能忍受屈辱的人,一定能干大事。后来,他果然很快崛起。
二是不要跟风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喜欢跟风,在清朝时期,尤其盛行。
当时的朝廷非常腐败,很多人当官,就是为了敛财,因此,除了大肆买官卖官外,很多官员还想着各种方式来捞银子,比如举办各种宴席,利用自己的地位卖字画等等,总之,凡是能捞银子的方法,京城的官员都想到了。
曾国藩虽然很贫困,负债累累,但他却有一个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贪,也绝对不伸手拿别人的礼物。正是不去跟风,不同流合污,让曾国藩成了当时的一朵奇葩。他的举动虽然和官场上格格不入,却和一向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因此,曾国藩很快就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并不断破格提拔他。可以想象,如果曾国藩也和其他官员一样,跟风捞银子,能得到皇上的欣赏吗?显然不能。
三是要善于寻找帮手
曾国藩虽然没有背景也没有后台,但他却明白一个道理,即自己要想在官场上立足,就必须有帮手。
为此,曾国藩利用自己在会试时,军机大臣穆彰阿是主考官这一事实,拜在其门下。
按照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是自己的主考官,都有一层师生关系。这点微不足道的关系,被曾国藩利用的淋漓尽致,他恪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不厌其烦地去拜访穆彰阿,向其请教各种问题。
穆彰阿虽然权倾天下,巴结他的人很多,但对他真诚的人并没几个。见曾国藩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如此诚心,也逐渐接纳他。
而曾国藩正是在穆彰阿的提携和帮助下,不断获得升迁,直到成为道光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朝中都不缺人才,可为什么是曾国藩流芳百世了呢?这和能力还真没关系,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都缺乏曾国藩身上以上讲的3样东西,才导致最终一事无成,被历史埋没。
可以说,只要读懂了曾国藩的亲身经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