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这半年高管换了两个,风格有相同有不同,前期大家都还处于观望,进入九月,风格迥异,公司氛围开始微妙。
其一,53岁香港人。以往履历看,没有香港以外任何地方任职。五月开始办理入职手续,从不主动沟通,需要我们转成电话汇报。对入职要求体检,办理港澳人员工作证,监管机构要求考试等要求认为繁琐,没必要,不尊重就业自由等权利。公司业务范围目前没有开展境外业务,也没必要准备中英文材料,他本人普通话和简体汉语基本不太会,在日常沟通和工作中,他要下属用粤语汇报,甚至有点小抱怨业务没有英文材料汇报版。连个人的租房、体检、出行都要求我们完全办理完毕。总是拿自己在港内别的大公司工作情况对比。整整三个半月,同事交流别扭,决策会上发言相互不明白,高管资格监管机构还没有通知。
因为是股东方派驻,我司老大也就没太多要求,这位高管除了没有积极主动来适应公司业务交流外,基本随遇而安,不参与计策。结果,反而让该高管引导和管理的部门总们快速成长,各自独立负责不同的职能对公司业务支持、部门决策以及贯彻力度上精进不少。
另一高管,央企高管平移。来三个月,前两月个月只参会不说话,上周开始组织下属部门开会。要求所有材料均打印出来放置办公桌,要求所有汇报均需书面,要求所有人准时上下班,如工作压力过大需直接加人,宣称国企限薪,那就领多少薪资干多少活……对公司审批制度提出异议,要求审批最终权力应该集中在三位领导手中,决策委员会中原有优秀中层干部代表完全没意义……
事后看到会议纪要的时候,我真个人shock住了。这真的是从金融机构出来的?这真的是央企高管平移?这对于我们倡导的沟通信息畅通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共同奋斗共享收益,感恩珍惜的氛围几乎没有契合点。
顺便说起另外一个小同事的故事。这位同事四个月前应聘时就是内部推荐,推荐方是关联公司关联部门的负责人,基本素质经过考验,作为管培生还是可以培养的。招聘之初该职位就是base 在北京,该员工是广东人,为了入职他特提说明自己愿意在北京长期工作。试用期三个月认真表现,积极学习,也的确进步挺大。转正后第二天,要求回到总部广州工作。而总部目前无空缺职位。尽管部门总和我并没有同意但同时表示一年内如有职位需要首先安排他。本以为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结果我听到部门总吐槽说上述高管在召开部门会议最后一条直接说“调某某回总部”。原来,这一个月,这位高管沉默着熟悉大家时候,这位员工也比我们任何人都积极靠近和服务这位高管。
两位高管都在50岁,男人奋斗和经验沉淀发挥的黄金时刻。在我们这个小公司,来的这三四个月,带着以往工作深深的烙印,多少让我们有点搞不明白他们的路径选择。到底是看重大陆蓬勃发展的市场机会,市场化灵活机制还是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曾经多么优秀?
至于他们接下来是随遇而安还是会积极适应甚至改变,都将对公司造成不同局面影响。更有有意思的是那位积极争取主动权的男同事,越级汇报交流,迅速站位,积极活动,让人侧目。
一切都没定论,且看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