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音樂是感性,偏右腦開發。實則不然,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學音樂能增加智力,有助全腦開發,最好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他每次做研究,都伴隨著音樂進行。音樂還能幫助孩子提升四大能力,父母對學音樂的觀念,正在轉變。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是華人父母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在台灣,許多父母在安排孩子學才藝時,總優先挑選音樂類。
據教育部統計,全國的短期補習班中,「音樂、舞蹈類」共有1004家,在各類別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文理類」與「外語類」,還比「美術、書法、攝影與圍棋類」多出一倍;教育部的統計,只是有立案登記的補習班,若加計個人教室、共學團體等,數量應該更多。包括朱宗慶打擊樂、美育奧福等教學機構,都觀察到「台灣父母愈來愈願意讓孩子學音樂」,同時,學習的觀念也在轉變。
為什麼父母如此熱中於讓孩子學音樂呢?仔細探究,原來,最新研究指出,讓孩子學音樂的目的不在於將來成為演奏家或靠音樂吃飯,而在增加孩子的智力發展!這股熱潮來自於「莫札特效應」,主要論述是「聽古典樂會變聰明」,概念源起則是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三位心理學家,請來36名大學生當作實驗對象,讓他們分成三組,分別聽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K448第一樂章、輕音樂,以及什麼都不聽,聽十分鐘之後,立刻進行智力測驗。
結果,聽莫札特這一組的學生,在空間推理項目上的分數高過其他學生,研究人員認為:「聽莫札特能讓人在史丹佛比奈智商量表測驗中,多得8分」。這項研究成果1993年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引發討論,後來還有人以「莫札特效應」為名寫書。
愛因斯坦在音樂中思考、做白日夢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莫札特效應」席捲美國,有些中學在課堂上播放莫札特音樂當作背景音樂,喬治亞州州長米勒(Zell Miller)甚至撥款購買古典樂CD送給該州每一位新生兒。
這個知名的研究,雖然後來被外界詬病規模太小、時間太短、不夠嚴謹等,但確實讓人們意識到接觸音樂的好處。後來陸續有不少研究都證實,受過音樂訓練的人,視覺能力、運動能力、數學技巧等,都比較強。
最具有說服力也最常被提及的案例,就是愛因斯坦,他既是天才科學家,音樂造詣也很好,他曾說:「我時常在音樂中思考、做白日夢,我用音樂看待人生。」他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幾乎都有音樂相伴。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系主任陳沁紅說,像愛因斯坦這樣在特定領域很傑出、又有深厚音樂素養的例子,不勝枚舉,她自己實際接觸到的就很多,例如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彈一手好琴,文學家李歐梵喜愛音樂、還能當指揮,到師大等校當講座教授時,都會擔任校園樂團的客席指揮共同演出。她的學生中,有位就讀建國中學科學班,成績優異,還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的小提琴B組冠軍;陳沁紅強調,每個孩子都有潛能,音樂有助於潛能開發。
也有人質疑,能學音樂的孩子,本身就來自較為優渥的家庭,自然享有較多資源,能接受良好教育。但是一項知名研究排除了這項變數。心理學家夏倫柏格(E. Glenn Schellenberg)設計出這項研究,他刊登廣告,徵求有6歲孩子的家庭,提供免費藝術課程,然後將參與的孩子分成四組:鍵盤樂器課程組、聲樂課程組、戲劇課程組、需要等待一年的候補組(一年後孩子真的得到免費的課程)。
戲劇組跟候補組是對照組。孩子在課程開始前,先接受一次智力測驗,然後在上完為期36週的課程後,再接受一次智力測驗。夏倫柏格發現,上了音樂課程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較62%的對照組孩子高。平均來說,接受音樂課程的孩子,智商分數比另外兩個對照組多拿了3分。
此外,2013年美國神經醫學會議(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meeting)中,有篇關於音樂教育與大腦連結的研究報告,就建議學生利用學習音樂來幫助認知發展,因為演奏過程中有很多複雜程序,會增加腦部各區域的聯繫,還能增強同時處理各項感官資訊的能力。
音樂幫助孩子提升四大能力
其實,音樂不只能刺激右腦,還可促進全腦開發,並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學習力、創造力與美學力。
專注力:哈佛大學普羅夫斯基(Leonard Perlov-sky)與日本京都大學正高信男兩位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2013年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研究成果,證實莫札特的「小步舞曲」能夠幫助提高專注力。高雄市三民國中音樂老師賴品真教學資歷已16年,她觀察,學音樂確實能讓孩子「練習專注」,因為不論是彈奏或聆賞,都需要全神貫注的內在狀態,久了這就會變成孩子的習慣。
學習力:在台灣藝術大學、海洋大學等校任教的音樂家李明蒨,著有《用音樂打造學習力》、《專注力 效率Up!》等書,她指出,音樂確實有助於腦中的α波活躍,能使身體放鬆、意識集中,讓人進入適合學習的狀態,而且,聆聽能力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聽得好、才會學得好。
創造力:美育機構創意總監暨教學總監曾琤指出,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有創造力,父母要做的,是盡量給孩子多元化的刺激、統合性的養分,音樂是個好選擇,不但能幫助認知、促進想像,還能讓孩子練習表達,讓天馬行空的想法具體化。
美學力:陳沁紅強調,孩子的美感教育需要日積月累,愈早啟動愈有成效,尤其台灣社會正在轉變,未來美學力的重要性將愈來愈高。音樂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在生活層面中,還能穩定情緒、讓孩子靜下心來,久而久之,自然容易形塑出優雅氣質。
各年齡層如何學音樂?
不是每個孩子都像莫札特一樣在8歲就能寫交響曲,孩子在各年齡層學音樂應該有不同的目標和方法。以下是美國南加大索頓(Thornton)音樂學院院長克提塔(Robert A. Cutietta)的建議:
3歲前
目標:讓幼兒體驗音樂、與音樂建立連結
方式:聆聽音樂搭配簡單的動作,玩音樂遊戲、抱著孩子搖擺或跳舞
3~5歲
目標:不是學會樂器,而是學習理解旋律概念、找出拍子、認識樂器
方式:可接觸稍微正式一些的音樂課程,找坊間相關音樂教室
5~10歲
目標:不是學會演奏樂器,而是進一步了解音樂
方式:找坊間音樂課程,鋼琴和小提琴是最熱門的樂器,其他如吉他、烏克麗麗也是選項
10歲以上
目標:增進彈奏樂器的能力
方式:可學習較難較大的樂器,如銅管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