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但就个人而言,这本书还不足以到达圣经这个高度,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爱书人吧。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是由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书信编辑而成。记录了海莲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
长达20年的书信交流,不仅仅是由爱情支撑着。再者,我认为他们的情感更像是知己,而不是爱情。
最初海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寄去一封寻求书籍的信件。弗兰克的回复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寻书寄书,对海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她已经对纽约的书店失去了很大的期望,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古书经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他们因此开始了书信交流。
20年间他们的关系逐渐从利益关系上升为朋友,甚至成为知己。热心肠的海莲小姐寄一些东西给二战后物质紧缺的书店员工,而员工们也尽责的给她收罗她想看的书。海莲小姐来信幽默风趣、弗兰克绅士般的回复,在本书信中尽显两者密切的关系。仿佛是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在策划着下一次见面。
20年来,海莲对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感激一直记在心里,书信中未明说,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给物资缺乏的他们寄去干燥蛋、肉罐头等。
海莲在书信中提到,弗兰克是唯一能理解她的人。感觉上更想是精神上的依托,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能对其述说的友情,不断的对他提出需要某本书籍,而弗兰克和书店都尽责的去寻找。这是一种能述说并能得到回应的友情。
海莲和书店员工们之间那种纯粹的出于感激、不参杂利益的感情是最吸引读者的一个地方;海莲幽默风趣的书信和弗兰克英国绅士般的语气,是这本书吸引读者的第二个地方。
“如果你们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更像是老友般的慰问,而不是爱情的关怀。
细想我们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人都想着获取更多的信息,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陷阱。我们应理性的获取那些,我们真正想获取的信息。信息时代的便捷,使一切来得太快,去的也太快,包括情感。像海莲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这种细水长流、势不迅猛,但求甘甜的感情表达是我们所追求的,是最能长久维持的,也是最能打动彼此内心的。
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提供了我们彼此交流的便捷,即使是在全球的两端也能很方便我们对话。但不应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在科技、信息、社交软件的驱使下,人们更喜欢来势匆匆的交流,还未等我们做出反应,它已离开,给你留下一系列的困惑,等你意识清醒正在大彻大悟时,下一波如洪水般的交流又到达眼前。
你是拒绝呢,还是带着上一次的困惑去接受。如此反复,让我们感到更加迷茫,好像有收获,有不能清楚的知晓。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浑浑噩噩”。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保留一颗慢的心,保留写书信的状态,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没有“随波逐流”。
PS:写书信的状态既是一心一意,细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