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粗略的概述了吴则礼的生平,及其交游和诗文创作情况。接着分析了其词中所体现的抒情角色,有五种:慷慨感喟的儒士、郁结的隐者、怀念的友人的深情者、时而旷达时而难解的老叟、寿日的歌颂者。根据抒情角色的变化分析了其词风格的嬗变,认为其词风总体上体现为清丽雅逸。
[关键词]吴则礼;抒情角色;风格嬗变
吴则礼,其事迹略见于宋人韩驹《北湖集序》和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然不甚详。据现有材料可知,则礼字子副,宋湖北兴国州永兴县人,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为富川人,其父中复《宋史》有传:“中复,字仲庶,宋兴国永兴人。”故其当为兴国州永兴县为宜。以父荫入仕,元符元年(1098)为卫尉寺主簿,三年(1100),谪荆南,崇宁中(1102—1106),直秘阁,知虢州。晚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其去世后一年,其子吴垧辑录其诗文,因其字号北湖,故名为《北湖集》。其友人韩驹《北湖集序》言《北湖集》有三十卷,而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十七著录为《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主要仕历皆在北宋后期,与唐庚、韩驹、曾纡、陈师道等人交游,他深受黄庭坚的影响,对黄庭坚推崇备至,有人认为可以把他归入江西诗派,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则礼诗格峭拔,力求推陈出新。虽间涉於颓唐,而逸趣环生,正复不烦绳削。杂文虽寥寥数首,而法律严密,具有典型。”[1](4011)其词据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和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今存39首,本文所用《全宋词》本版是朱德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增订注释全宋词》[2],本书以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为底本,同时根据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对相关词人的词进行了增加。关于其词的研究目前多是进行注解和赏析,对其词进行全面研究的几乎没有,本文试做此一试。
1吴则礼词中所见抒情角色
1.1慷慨感喟的儒士
唐人气格高昂,游历边塞,建功立业,在唐人的边塞诗中,常常有大场面、大激越,相较而言,此类题材在北宋词中则是少之又少了,且纵然也是写英雄豪气,烈士情怀,也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感喟。北宋后期,随着朝廷对边功的重视,以及北宋后期边境战争的几次胜利,此类题材的词有所增加,其中创作比较多的就是吴则礼了。在边塞之中,词人也有慷慨激昂之情,退却儒冠换戎装,在边塞实现事功之心,然而却终是闲看将军射虎,满腔豪情化作一声叹息。从吴则礼词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慷慨感喟的儒士。如:
江楼令·晚眺[2](682)
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数骑翩翩度孤戍。尽雕弓白羽。
平生正被儒冠误。待闲看、将军射虎。朱槛潇潇过微雨。送斜阳西去。
词以凭栏起句,远眺入眼却非景色,而是为了觅红楼句,“红楼”本指富家子女所居的华丽楼房,韦庄《长安诗》云:“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可见词人所要“觅”的是那些温馨香艳、以女子生活为题材的诗句,表现了一种闲适的心态,然而,入耳确是“考考”的戍鼓声,边城的静寂,瞬时扑入心田,也打乱了词人的思路,使气氛为之一变。“数骑”二句承上而来,直写所见。“翩翩”,轻快自得的样子。“孤戍”,孤零零的哨所。如果说“考考”一词是从声音上映衬边城的冷寂(即以动显静),那么,“孤”字则是通过形象展示环境的凄清。而“白”字既写其色,也写其光,白色羽箭,光耀夺目,生动地突出了斜阳晚眺的情态。下阕写所感。词人向往汉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高亢,饱读诗书,却儒冠误身,空怀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待闲看”,这一“闲”看闲未闲。“将军射虎”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3](119)后常用指边防将士的骁勇善战。纵然是有射虎之力的将军将士也只能度孤戍,词人在这里抒发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收束二句以景语作结,更显得含蓄深沉。“朱槛”,朱红色的栏杆,照应首句“凭栏”一词。“潇潇”写雨落的声音。在一阵潇潇的微雨飘洒朱栏时,斜阳已经落下西山了。这里不仅点明晚眺而且造成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词人心中已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阴影。一生苦读,壮志难酬,时异境迁,岁月不待,有如西下落日,其感慨怅惘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篇末以景结情,含不尽年华易老、功业无成之悲。再如:
减字木兰花[2](684)
梅花未彻。付与团团沙塞月。端欲捐书。去乞君王丈二殳。
貂裘锦帽。盘马不甘青鬓老。底事偏奇。细草平沙看打围。
表现了词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欲投笔从戎,为王前驱,有“丈二殳”,有“貂裘锦帽”,可谓全副武装,跃跃欲试,然而戎装齐备,却非为了抵御外侮,而是“底事偏奇。细草平沙看打围”。种种希望,化作一声沉痛无奈的怅惘。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北宋末年的宋朝朝内沉迷享乐,不思戍守的感喟。
词人的慷慨喟叹,还表现在对边境危急的认识。如:
红楼慢·赠太守杨太尉[2](686)
声慑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
长啸。畴昔驰边骑。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
杨太尉,不详何人。上阙,气势宏壮。燕然,山名,即蒙古境内杭爱山。后汉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单于,于燕然山刻石记功。横山,山名,为唐薛仁贵杀敌建功处。此处燕然、横山泛指塞外。首句以前人功业声势之大,来喻杨太尉声震塞外。接着从视觉、听觉描绘边城壮阔景象,和杨太尉军队的阵法严明、军声雄壮,以至于,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有如此神明之将军、有如此坚固之边城、有如此雄壮之军队,宋朝形势大好。凭栏远眺,却有“深意”,这“深意”是警惕,是警惕,是忧虑,还是对朝廷主和,采取不抵抗的政策产生不满,均未言明,而从歇拍“牧马萧萧晚无际”可加以推测。“牧马”指北方骑兵,“萧萧”指马鸣声,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谓无边无际。最后一句,敌氛炽盛,两军对垒之势立成。在高扬中藏险情,寓危机于盛况,正是此词真意所在,从中亦可以见词人用心良苦。
词人即使不在边塞,这种喟叹也难以隐藏。如:
满庭芳·立春[2](684)
声促铜壶,灰飞玉琯,梦惊偷换年华。江南芳信,疏影月横斜。又喜椒觞到手,宝胜里、仍翦金花。钗头燕,妆台弄粉,梅额故相夸。
隼兴,人未老,东风袅袅,已傍高牙。渐园林月永,叠鼓凝笳。小字新传秀句,歌扇底、深把流霞。聊行乐,他时画省,归近紫皇家。
这首词上片写立春时节的种种事宜,下片转入对军营的回忆、向往与梦想。未老时,军营里的生活豪气十足:飞扬的大旗、处处传来的鸣笳声,更令人激动,如此种种,对今天的白发词人来说,虽有报国之心,但却不能。非不为也,不不能也。
其他如《减字木兰花(河西春晚)》[2](684)《满庭芳·九日》[2](685)《木兰花慢·雷峡道中作》[2](685)也是一位可见慷慨感喟的儒士形象。
1.2郁结的隐者
词人也曾怀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却屡屡不遇,他的种种热情和努力在现实中得不到发挥,在穷困中消磨。时光渐老,而事功未就,词人于是发出了“平生只被儒冠误”的叹息,而词人未入世时,隐居江湖,如张志和《渔歌子》中的那个渔翁,如菊花丛中的陶令,悠游自得,在现实和心灵的纠结中,词人不得解脱,于是向往“淮南秋尽、水如天”,向往回归、隐居。如:
虞美人·泛舟东下[2](683)
从来强作游秦计。只有貂裘敝。休论范叔十年寒。看取星星种种、坐儒冠。
江湖旧日渔竿手。初把黄花酒。且凭洛水送归船。想见淮南秋尽、水如天。
然而隐居之后的词人呢?是否真的从此笑傲江湖了呢?显然不是。隐居后的悠游岁月中,面对时光渐老,蹉跎人生,词人胸中块垒难平,更加郁结,于是在歌舞诗酒中求得精神的解脱,在与友人的词中,这种抒情角色不加掩饰的流泻在文字中。
减字木兰花·寄田不伐[2](683)
星星素发。只有鸣笳楼上发。看舞胡姬。带得平安探骑归。故人渐老。只与虎头论墨妙。怀抱难开。快遣披云一笑来。
星星,鬓发花白貌。素发,白发。在寄给友人田不伐的这首词中,白发满头的词人,悠扬苍凉的鸣笳声构成了抒情的背景。胡姬歌舞妖娆,事实上,宋代并没有胡姬,在宋代胡姬作为一个强烈的象征符号,塑造出国家强大的表征。[4]这里隐含了对大唐盛世的向往,“看舞胡姬”事实上是词人悠游生活中的歌舞慰平生。人生渐老,欲求故人平安字。虎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字,“只与虎头论墨妙”,是说词人与墨为伍,评论书法。歌舞诗酒,种种排遣,并没有让渐老的词人得到真正的解脱,怀抱难开之际,词人疾呼“快遣披云一笑来”,披云,善谈者。快让那些善谈的人,来使词人怀抱顿开吧。这个善谈的人,或许是田不伐,或者是别的什么人,然而歌舞诗酒不足以遣怀,善谈者又何足以慰平生呢?词人终于是不能解脱。在这种隐逸的悠游岁月中,不见词人乐山乐水,却终是怀抱难遣,心有不甘。
再如:
减字木兰花·贻亢之[2](684)
淮山清夜。镜面平铺纤月挂。端是生还。同倚西风十二栏。
休论往事。投老相逢真梦寐。两鬓疏疏。好在松江一尺鲈。
本词写与挚友高楼赏月饮酒,想借此遗忘往事,情似平静,语却冷峻,分明苦中作乐。
1.3怀念友人的深情者
在吴则礼的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送别友人,或别后怀念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寄寓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如:
虞美人·送晁适道[2](683)
夜寒闲倚西楼月。消尽江南雪。东风明日木兰船。想见阳关声彻、雁连天。
斜斜洲渚溶溶水。端负青春醉。平安小字几时回。空有暗香疏影、陇头梅。
题为送晁适道,却想象送别时的场景和别后的思念,情意真挚。再如:
秦楼月·送别[2](682)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发。梅花发。片帆西去,落英如雪。
新秦古塞人华发。一樽别酒君听说。君听说。胡笳征雁,陇云沙月。
这里虽不知,词人所送者是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的解读。离别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当时梅花正开,友人一片孤帆西去,似乎被词人和友人告别的悲凉情绪所感染,梅花落英如雪。如今,西北边塞,人生华发,当时劝君更尽一杯别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含不尽哀情之义于言外。
别后相思的作品,有的是写怀念当年与友人在一起的岁月和行状。如:
虞美人·寄济川[2](683)
乌皮白氎西窗暖。种种霜毛短。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
殊方他日登楼句。好在孤吟处。五年拚落醉魂中。试觅酒垆陈迹、问黄公。
再如:
减字木兰花·寄真宁[2](684)
团团璧月。今夜广寒真秀发。何处吹笙。催得清霜满凤城。
淮南好梦。镜里星星还种种。犹记银床。曾为凉州唤玉觞。
有的是写人生渐老,友人无消息,词人渴望收到词人的信,以慰平生,如:
减字木兰花[2](684)
淮天不断。点缀南云秋几雁。白露沾衣。始是银屏梦觉时。
别离怀抱。消得镜中青鬓老。小字能无。烦寄平安一纸书。
有的是写别后重逢,而使人生出尤恐相逢是梦中之感。如:
减字木兰花·简天牖[2](684)
九年离别。梦里相逢端怕说。携手河梁。雁噭淮天如许长。
鲈鱼正美。白发季鹰聊启齿。后夜江干。与把梅花子细看。
在这些词中,作者寄寓了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1.4时而旷达,时而难解的老叟
物候的变化,如花开花落,如自然界的物象年年如是,而人事全非,这样的时间的流逝。最易引起词人对生命的感慨,引起词人感情的变化。词人或旷达,如:
踏莎行·晚春[2](685)
一片花飞,青春已减。可堪南陌红千点。生憎杨柳要藏鸦,东风只遣横笳怨。
看定新巢,初怜语燕。游丝正把残英罥。酒尊也会不相违,风光本自同流转。
晚春时候,最初落下的一片花,带来了春天将逝去的消息,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候的变化,显然引起了词人的种种情思。虽说南陌尚有花开锦簇,却已经让人无法忍心再见。“生憎杨柳要藏鸦”,化用梁·简文帝《金乐歌》:“槐花欲覆井,杨柳正藏鸦”,本句承接上文对春天逝去的感伤,把晚春时节杨柳已可藏鸦这一自然景象,也看成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了。笳声悠扬苍凉,“东风只遣横笳怨”,东风来,春天降临,本当是一派好风光,然而对于词人来说,物候的变化,只令人心折骨惊,黯然销魂。词的下阕,情感一转而旷达。首句化用唐杜甫诗“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末句杜甫《曲江》之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认为纵使时光的飞逝令人惋惜,然而定巢的燕子、罥残莹的游丝,又使人觉得这个时节的美好,此番种种,不如寄寓杯酒,而风光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何必悲伤?一作旷达之语。
虞美人·对菊[2](683)
真香秀色盈盈女。一笑重阳雨。不应解怯晚丛寒。眼底轻罗小扇、且团团。
吴云楚雁浑依旧。更把金英嗅。鲜鲜未恨出闺迟。自许平生孤韵、与秋期。
菊花被赋予了独具“平生孤韵、与秋期”,不畏晚寒的品格,显示了词人面对菊花时的闲逸。
表达旷达之意的还有《声声慢·凤林园词》:“林塘朱夏,雨过斑斑,绿苔绕地初遍。叶底雏鸾,犹记日斜春晚。芙蕖靓妆粉,傍高荷、闲倚歌扇。轻风起,縠纹滟滟,翠生波面。 可是追凉月下,清坐久,微云屡遮星汉。露湿纶巾,遥望玉清台殿。白头共论胜事,须偿五湖深愿。南枝好,有南飞乌鹊,绕枝低转。”[2](687)
或难解。如:
减字木兰花[2](684)
斑斑小雨。初入高梧黄叶暮。又是重阳。昨夜西风作许凉。
鲜鲜丛菊。只解凋人双鬓绿。试傍清尊。分付幽香与断魂。
同样是重阳,同样写菊花,这里的鲜鲜菊花,已经变成了凋人双鬓的凶手,面对菊花,词人不起对菊花的赞美,而是借酒浇愁,一醉解千愁。
《醉落魄》:“梅花褪雪。赏心莫使慵欢悦。大家且恁同攀折。余蕊残英,偏称淡笼月。 当初相见花初发。如今花谢人离缺。一年又比一年别。惟有花枝,只似旧时节。”[2](685)《水龙吟·秋兴》:“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2](687)词人在面对季节的变迁,感喟生命的短促,人离别之后,越来越少,不禁悲从中来。
1.5诞日的歌颂者
值得注意的还有吴则礼词中大量的寿词,共占15首。这些寿词除《鹧鸪天·曹丞相诞日》[2](685-686)《鹧鸪天(衮绣三朝社稷臣)》[2](686)《鹧鸪天(作赋丁年厌兔园)》[2](686)3首外,其余皆是据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增补的。
两宋寿词数量很多,达2554首,约占《全宋词》作品总数(21055首)的1/8弱。而北宋的寿词仅有180首,计32位作者。[5](136)平均约每人6首。
寿词由于其内容决定了它的喜庆色彩和祝颂性质。关于寿词的创作,张炎《词源》:“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松椿龟鹤,有所不免,却要融化字面,语意新奇。”[6](266)寿词必须言及富贵功名,用到一些俗语,祝颂长寿,而好坏高下则在语意的功夫了。寿词的创作者,必然要是寿星的歌颂者。
《小重山》:“鹤舞青青雪里松。冰门龟在藻,绿蒙茸。一成不见蕊珠宫。蟠桃熟,犹待几东风。玉酒紫金钟。非烟罗幕暖,宝□浓。赠君春色腊寒中。君留取,长伴脸边红。”[2](688)词的最后一句,可见祝颂的对象应该是妻子或者其他的女子。
《多丽》:“听新蝉,舜琴初弄清弦。伴薰风、葱葱佳气,钟希世英贤。正芳蓂、更余九荚,况强仕,犹待三年。笔下烟云,胸中岩壑,玉峰凛凛映人寒。公不见、清潭宝剑,九彩动星躔。浑疑是,风雷变化,落在人间。驻东阳、清谭终日,种成桃李森然。向庭闱、彩衣有庆,更华萼、棠棣相鲜。骥足难留,牛刀暂屈,匪朝伊夕步花砖。自今往、掀天扶地,声迹寄凌烟。它时事,赤松共约,携手骖鸾。”[2](688)
这首词表达了对祝颂对象的文采、胸襟、武功的赞赏,表达了对祝颂是、对象的家庭和睦的祝福,同时勉励他屈居只是暂时的,终有一日能“掀天扶地,声迹寄凌烟”,如此看来,当是对友人的祝愿。
在吴则礼寿词中最大的一部分则是对高位者的赞颂,其余的13首词,皆是对高位者的颂歌。如
《东风第一枝》:“经国谋猷,补天气力,岳祗来佐兴运。王当华阙春融,共仰相门地峻。清台占象,见壁月、珠星明润。对一百五日风光,二十四番花信。勋共德、继增篆鼎。今共古、问谁比并。广乐初出,层霄寿斝,旋颁紫叶,湘桃浓杏。映采服、朱颜青鬓。看千岁,桀阁飞楼,燕赏太平光景。”[2](687)
这首词当是献给当时的丞相,词中盛赞丞相的功业和长寿。
《绛都春》:“韶华渐好。报锦里又是,春风来早。昴宿降萧,崧岳生申符英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碧油红旆,高牙大纛,一时荣耀。矫矫。甘泉旧德,少年日,翰苑玉堂曾到。润饰帝谟,粉泽皇猷文章妙。主盟经济尊吾道。早晚促归岩庙。愿同海内苍生,伫看凤诏。”[2](687-688)
这首词并未点明具体的祝颂对象,但从他的行文和用词来看,必是显贵之人,才当得起“愿同海内苍生,伫看凤诏”之语。
2.吴则礼词的风格嬗变
关于吴则礼词的风格,况周颐说“当得一清字”[7](608),薛砺若说他的词“每于质朴中作壮语”[8](198)。前贤对此都作出了自己的评判,这里我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吴则礼词的风格嬗变试做一探究。
词人作为慷慨喟叹的儒士,纵横边塞,欲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实现自己的报复,然而却“平生正被儒冠误”,加之北宋统治者不思戍守,沉迷太平盛世的享乐中,满足于用金帛换取土地造成的虚假强大中,边境的忧患就更加深重了。词人有慷慨之情,终化作深深的感喟。这些词多写边塞景象,有城头暮鼓,清秋关塞,翩翩戍骑,胡笳征雁、陇月沙云,一派壮阔。词人以看似朴实的笔调书写深沉的感喟,多用典,形成一种雄阔深沉的风格,如
《红楼慢·赠太守杨太尉》:“声慑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
长啸。畴昔驰边骑。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2](686)
燕然、横山,一是汉时窦宪刻石记功处、一是唐时薛仁贵杀敌建功处。榆塞,《汉书·韩安国传》:“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古代北方多植榆树,因此称边塞为榆塞。殷春雷,春天的大雷声。《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飞将,原指汉时李广。《汉书·李广传》:“广在郡,匈奴号曰‘飞将军’。”[3](119)本词铺叙了我军军威盛大,将领骁勇善战,名垂边塞,且报国心切。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无边的沙场上,敌人的军队就在那里,敌氛炽盛,两军对垒之势立成。在高扬中藏险情,寓危机于盛况,正是此词真意所在,从中亦可以见词人深沉的用心。
词人又是一个郁结的隐者。隐逸之情,本当如陶渊明那样有回归自然,脱离樊笼的快感,而词人却是在理想和抱负未得实现后,志气有所消磨之下归隐的,然而渴望入世的、渴望兼济天下的理想却始终不曾湮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一个郁结的隐者。这些词中,词人也多用典故。
如《虞美人·泛舟东下》:“从来强作游秦计。只有貂裘敝。休论范叔十年寒。看取星星种种、坐儒冠。
江湖旧日渔竿手。初把黄花酒。且凭洛水送归船。想见淮南秋尽、水如天。”[2](683)
貂裘敝,言战国时苏秦西游秦国,说秦王“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苏秦列传》),弗见用,衣敝金尽之事。范叔,即范雎,字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耶?’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星星,晋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种种,发短貌,《左传·昭公三年》:“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
上片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这些词中,词人以柔笔,书写郁结之情,山川之景,日常之性,偏重于典雅和藻饰,风格雅逸。
抒发真挚的友情时,词人以之笔,同样十分重视典故的运用和前人诗句的化用。
如《虞美人·寄济川》:“乌皮白氎西窗暖。种种霜毛短。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 殊方他日登楼句。好在孤吟处。五年拚落醉魂中。试觅酒垆陈迹、问黄公。”[2](683)
首句化用杜甫《寄刘峡州伯华君四十韵》:“凭久乌皮绽,簪稀白帽棱。”种种,见《虞美人·泛舟东下》;黄公,晋酒家名。晋王戎曾与嵇康、阮籍酣饮于黄公酒垆。嵇、阮亡故之后,王戎再过酒垆,为之伤感,后用作伤逝忆旧之辞。
从笔调看,此词秀逸、典雅,直抒不尽相思之意,具有秀逸的风格。
词人面对时光的易逝,时而旷达,时而又觉难解。旷达者如《踏莎行·晚春》:“一片花飞,青春已减。可堪南陌红千点。生憎杨柳要藏鸦,东风只遣横笳怨。 看定新巢,初怜语燕。游丝正把残英罥。酒尊也会不相违,风光本自同流转。”[2](685)从笔调看,本词没有强烈的爱憎,而是以比较柔和的笔调,憎也没有不激烈,旷达时也很平缓,应该说笔调比较平缓,但它同样重视藻饰和用典,故而具有了平和雅逸的风格。难解者如《减字木兰花》:“斑斑小雨。初入高梧黄叶暮。又是重阳。昨夜西风作许凉。 鲜鲜丛菊。只解凋人双鬓绿。试傍清尊。分付幽香与断魂。”[2](684)高梧又见黄叶,重阳时节,昨夜的西风带来了秋天的凉意。而“鲜鲜丛菊”,也变成了“凋人双鬓”的帮凶,词人只能在酒尊中排解自己的感怀。词人以柔笔写情怀,抒逸致,同样也主张典雅和藻饰,应该说是与旷达之时的风格相近,或可说为平和雅逸。
寿词,多用俗称的祝颂之语,而由于其内容决定了歌颂的主题,却也因为歌颂对象的不同,而风格有所变化。歌颂上位者时,极尽夸耀,笔势高扬;寿与友人时,则多劝勉之意,笔力遒劲,如《多丽》[2](688);寿与枕边人时,则一化为清丽,如《小重山(鹤舞青青雪里松)》的“劝君留取,常伴脸边红”[2](688)。
总体来说,吴则礼的词,笔调总体比较柔和,以柔笔雅辞写山川景物,叙宴饮交游,抒闲情逸致,重典雅藻饰,清新秀丽。为词好用典,而显得厚重和含蕴。堪称清丽雅逸,蕴藉深厚。
参考文献
[1] 文渊阁四库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2] 朱德才. 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 史记.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 葛承雍.唐诗时代的胡姬与吴姬[J].中国历史文物,2005,(3).
[5] 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宋〕张炎.词话丛编·词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薛砺若.宋词通论[M].台湾:开明书店,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