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在团队内举办了读书季活动,然而自己却没有按照计划读完书,本来想找个理由安慰自己一下,但转而一想,这也正是读书季活动的意义:给每个团队成员一点抽空读书的压力。所以趁临近假日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补一补。我们坚持做几期,做正确的事,相信会有好的结果。
不过对比其他同事写的读书笔记,内容翔实,有营养,而我写的更像是读后感了,只谈一些概要思想。
敏捷软件需求,随手从书架上拿的书,看着挺厚实。我对于这种厚厚的,同时又是外文翻译为中文的,都有些犯怵,因为翻译的人很难即是专家又是作家还是翻译家,所以行文常常很晦涩,但是这本书读下来却还行,不需要怎么坚持就能读完,大概原因可能是作者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一些例子给人启发,导致没有那么累。
前面公司导入敏捷培训的时候,接触到的大部分的敏捷思想、实践、方法,都是关注于一个团队如何运作的,我当时其实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多个敏捷团队之间如何管理?因为敏捷团队会非常多,N多团队如何协同来保证完成一个大的IT项目,需求如何进行管理。
这本书正可以解答上面的疑惑,作者开门见山的给出了敏捷全景图,里面就包含了项目组合、项目集和具体项目的关系,虽然这本书的主旨是谈各层面上的需求以及如何管理,但是作者丰富的经验和领域知识,会给你许多惊喜。作者可以说是以“需求”为线索,串联起了敏捷所有的活动,不仅仅是项目内的,还有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
有一些重点觉得需要关注的:
每个故事都指定一个主工程师
ATDD比TDD更容易实施
愿景、投资主题、篇章(epic)、特性、故事、任务
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
系统用户体验的几个因素: 生产力/准确性/回忆/情绪反应
限制在制品,是为了提高交付速率
随着复杂度提高,简单性成为需要得以保持的一种本质属性
很多敏捷专家认为记录与回放的自动化工具过时了,不适合敏捷
敏捷需求收集对数据管理团队也有用,工作坊,访谈,头脑风暴等
对于任意复杂度的系统可以用25到50个特性进行描述
客户满意度的kano模型,基本特性的优化,兴奋特性和愉悦特性,线性业绩。这个对于指导我们进行需求的分类和排序有非常大的意义,避免大量无效的资源投向需求黑洞。
非功能需求:FURPS(FUNCTIONALITY/USABILITY/RELIABILITY/PERFORMANCE/SUPPOR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