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哲学的经典,其中蕴含了很多智慧,很多人读下来,可能就记住了几句金句,没有完整理解思想内涵,接下来两篇文章,带大家从整体结构上,比较系统地理解“中庸之道”的真正精髓,内容很有价值,觉得不错点赞收藏,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庸》一共33篇,内容节选自《礼记》,《礼记》一共有49篇,《中庸》和《大学》其中比较经典的两篇,被宋代大儒朱熹挑选出来和《论语》和《孟子》并称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中庸》全文3000多字,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以及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内容,也有通俗易懂的伦理故事,这33篇内容在结构组织上并没有太多逻辑,核心的关键字包括:中庸、天命、道、德和诚展开。《中庸》的主旨是揭示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
接下来,我分成三个方面来为大家概况总结《中庸》思想的精髓。
第一个是宇宙观;
第二个是人生观。
首先,中庸的宇宙观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宇宙万物是如何构成的;一个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中庸》对这两个问题都给予了具体的回答。
我简单说一下,我们生活在各种系统中,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一棵树,一片森林,或者说整个大自然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包括三个要件,或者一个系统有三个层次:要素、连接和目标。
我举一个例子,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系统,我们的各种器官就是要素;器官和器官之间相互连接,彼此协调工作,这些是连接;而人体这个系统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身体得以健康存在。一个系统中要素和连接往往是可见的,而目标是隐性的,但是一个系统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它统领了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协同工作,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简单了解了系统思维,接下来,我们来看中庸的宇宙观。宇宙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素,也就是宇宙万物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中庸》26章中说了,天地山川的形成过程,都是由小及大,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那天地山川的各种事物要素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呢?是按照什么规则和原则连接起来的呢?中庸认为,事物都有各自的内在的本性或者说天性。事物按照天性原则就可以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彼此协调,和谐共处,这种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天”赋予的。就像花虫鸟兽生下来就有各自的本性一样,蚂蚁和蚂蚁之间不需要语言互动,就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蜜蜂不需要学习就懂得如何采蜜一样,这就是天性,万物都有各自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存在,就可以达到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
而且这种天性是蕴含在每个事物中的,跟事物是不可分离的,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正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性,而是存在于事物中,那么我们认识事物就可以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从认识一个事物的本性,到认识万物的本性,从而领悟天性的目的,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认识天道的路径。后来程朱理学把万物各自的天性,统一到一个“天理”,万物的天性都分有同一个“天理”。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好了,了解了万物是通过天然本性相互连接的,那最后宇宙这个大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宇宙万物稳定有序地运行,生生不息。在《中庸》第1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状态,“和”是达到这种状态的途径方法。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这个系统就能稳定运行,万物在其中也能生生不息了。
《中庸》第30篇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最后一篇33篇中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实都描述了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天地万物无声无息地运行着,它们都遵循各自秩序和规则,在这种规则下,万物都相互不伤害,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生生不息,这就是这个系统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原则。所以,之前我们讲,中庸思想这种宇宙观其实非常宏大,它把宇宙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大系统,《中庸》并不是以人的视角来认识宇宙,而是从宇宙的视角来认识人。所以,《中庸》的主旨是揭示宇宙万物和人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宇宙观,那么我们再从宇宙万物回归到人,就好理解了,因为人也是宇宙这个大系统的一个要素,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我们人也有自己的天性禀赋,人也应该顺应系统的目标,人也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基本的思路。
而且《中庸》第一句话其实就表达了这个思想脉络:“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从天命到率性再到修道,这是一个从“天到人”的路径,从宇宙这个大系统,到人类社会这个小系统的过程。下一期内容,我们再接着聊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应该如何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