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人要我给推荐几本优秀作文书。
说实话,这么多年,我没有给人推荐过一本,说来惭愧,因为我脑子里没有这样的一本书,让我特别愿意去推荐给人看。
不是说作文书编写的不好。而是我总认为提高写作不是靠读几本作文书就能办到的。作文书汇集的是许多中小学生的作品,良莠不齐。即便是作品水平再高,终究不能与文豪大家相比。就算是让孩子看上几本作文书,或许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但终究不能内化成自己的感悟,在脑海里保持的时间不会太长。
每年都有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大作文班,一年年下来,这些孩子的写作水平怎样呢?反正在我教过的班里,这些孩子的作文并不出色。出色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课外阅读量很大的学生。
我曾经去听过一堂作文班的课。那是邻居有事,让我帮忙陪她孩子去上课。我发现指导老师确实很用心。那节课是学习景物描写。老师先是讲述了写景时注意的顺序:空间转换,时间推移。然后给了描写四时之景的代表语句以及要用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学生们以秋天为题说一说与秋天有关的景物,无疑孩子们很活跃,有的说秋天的天气变凉了,有的说庄稼丰收了,还有的说叶子落了……当孩子们写出来之后,还是有不少同学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呢?他脑子里知道怎么写,也知道写什么,就是表达不出来,也就是说脑子里没词儿,他除了能说秋天真美呀,就不知道用怎样的词语描述那飘然而落的叶子,那金灿灿的庄稼了。所以,没有米粮,给你一套精美的厨房又有何用呢?
那写作的米粮从何而来呢?要我说,还得是阅读。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去旅行,去游历,增加阅历,是去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对孩子来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读万卷书却可以实现,通过书本开阔视野,读的过程,他会思考,会融入自己的感悟。读的多了,自然会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份体验是能陪伴他终生的。
我认识的两个小姑娘,从小都是超级爱看书。由漫画书到童话故事,再到大部头著作,读起来如痴如醉。在她们上一二年级时我就曾对她们的家长断言,孩子的作文肯定会很棒。记得当时两位家长都反驳过我,说没看出孩子的写作(当时还处于看图写话阶段)有什么特殊之处。我说年级越高越能体现出来。只要她喜欢看,千万别阻拦。
现在一个上了中学,一个在六年级,两个人的作文争相被老师传阅,在班里经常作为范文展示。
阅读,是一项慢工程,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家长千万要有耐心去等,等孩子吸收,内化。
朋友的儿子小A,从三年级开始就对作文发怵。每次老师布置了写作,他都是对着作文本愁眉苦脸,拖到最后时刻,只能是父母说一句,他写一句,七拼八凑应付了事。朋友为此头疼不已。清楚的记得那天去他家,看到书桌上摆着五六本厚厚的作文书。当时她热情的对我说:“拿两本给你儿子去读吧,就别去买了。”我说:“行,他正看哈利波特呢,看完来拿。”但后来始终没去拿。其实当时我想告诉她,这样做没有太大用的。可碍于她的一片苦心,我没忍心说什么。到了第二年,她儿子写作文依然头疼,听说她又给报了个大作文班。我真想再次劝她: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吧,让有趣的故事去吸引他,让书中的大师成为他的老师。
言之无物,无话可说,这也是孩子写作时最苦恼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写自己小时候大量阅读,写作水平也水涨船高。其中有一段写到: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以此可见,只有不停的输入,脑子里才能储存许多精华,等到需要输出时,才有精准的表达。
我家里有两个书柜但是里面只有一本作文书,但它极不受宠,是我备课需要买的。我曾试着把它推荐给儿子看,但每次没翻几页,就被扔到一旁了,吸引他的是探险类小说。他从小学开始写作文,我没有做过任何指导,我只做了两件事:一、鼓励他去写,夸他写的好。二、放手让他去阅读。到现在上了中学,他从来不把写一篇作文这种作业当成是难题。800字的作文,只要坐下来,很快就能一气呵成。
当年一个同事,本来是体育专业毕业,由于学校缺语文老师,她自告奋勇去教语文。从初一到初三,中学语文课不是那么好教的,班里也不乏文采出众的学生,老师的水平要是撑不到,逆反期的中学生可不给面子。之所以我这位同事有这个胆量,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上学时闲书看多了,觉得语文没什么难的。”后来果然在学生表示不服时,她手起笔落,一篇美文华丽丽、热腾腾的发表了,当场把不服者拿下。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强调一点,阅读很重要,真的。
让我们的孩子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