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下线很久的电影《年少日记》,据说是因为青少年自杀问题太尖锐了,不讨喜,所以没多久就下线了。
看了不少影评,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希望你对这部片子不会产生共鸣。”听起来特别匪夷所思,但很不幸我却产生了共鸣。不经意间就回忆起尘封已久的青少年时期。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目睹过很多次父母吵架的样子,最严重的那一次,爸爸动手拉扯妈妈的衣领,对她甩去耳光,就像电影中有杰那样高压的爸爸对待逆来顺受的妈妈一样,不允许有任何的反抗。
那一晚,我守在妈妈身边,永远都记得她把哭泣调成静音后,眼角留下的泪水。那一晚,没有办法入睡的我,心碎写下遗书,记得似乎也和有杰一样,写下“自己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如果我死了,也许父母就不会继续吵架了…”之类的绝望话语,似乎那一晚一直都不期待清晨的到来。即便日子过去20年,那种遭遇创伤后的身体和心里感觉还是那么熟悉。
说这些,从来都不是为了抨击父母的无知与无良,而是突然发现在生活艰难的当下,我还能坚持做自己热爱的心理学专业,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找回成长和养育的初心,这是一件非常需要动力支持的事情。这种动力一直没有减退,是因为它的来源是从不断重温创伤经历的过程中而获得。现在它能够被平稳的讲出来,这证明我已经可以正视它的存在。
说实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后,接触过很多自杀危机个案,很多孩子都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他们从来都不是真的想要结束生命,放弃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太痛了,结束生命也就能够结束痛苦。
小时候的我没有勇气真的实施那样的行为,因为我知道自己无限求生的欲望不允许自己那么做,所以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擦亮心灵,早一点觉悟自身,陪孩子们一起度过人生的每一次坎坷,并且永远记得生养孩子的初心,让孩子们无论何时都能相信,未来自己可以成为期待中的大人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