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没有看清品种的幼犬----出生就夭折的“惨命”
剧情刚开始时,主角贝利一生下来没有多久就夭折,甚至很多观众都还没有看清它是一只什么品种的狗生命就结束了。这个桥段事实上揭露了,很多新养狗人在对狗没有任何健康常识的条件下,只因自己想养一只狗,或者只因看到别人养了狗就去买狗养,而买回来后,没有养活几天就夭折的现象。
在中国的新城市养狗人群体中,几乎每个养狗人刚开始都在家养死过一两只幼犬。很多时候大家都一味地怪卖狗的人卖病狗,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卖狗人,但不可能全部都是这样的卖狗人的。
第二世:新斯科舍猎鸭寻回猎犬----既满足了人类文明,又释放了自我天性的“福命”
有人陪伴,有人喂养,有健康免疫,有正式登记管理,白天有大院子大草地自由奔跑,有人陪着互动,晚上有温室安睡,能活到终老死去。
对于狗来说,真正的幸福是一半为适应人而活着,一半为释放它自己的天性而活着,最重要的是,能正常的活到老死。这才是真正人、狗、社会平衡共处的生活最佳状态。三者都保证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完成了最佳的相互合作。这是普通人养狗的普世终极追求。
第三世:德国牧羊犬----为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殒命”
站在人类社会需要更高进步的高度去看,我们认为这是狗的生命价值的升华,人类为了维护整个社会能更普世安详的持续发展,在努力付出自身的价值以外,还给狗赋予了超越它们生命本能的生命价值。从大自然整体平衡发展的意义上去讲,社会职能性工作犬生命意义的高度远远要高于个人家庭养犬。
对于它们的生存方式我们无可厚非,我们也没有资格纯粹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批判职能部门对它们的特有生存方式,因为这些狗用生命换来的社会价值享有者本身有我们一份。我们能去做的只有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去遵守社会公序,人人做到守法守序,需要狗付出生命代价的社会职能岗位就会越来越少。
当然,如果有些人专门借用狗的社会职能崇高价值而让狗承受这些生活磨难只为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那这种人根本不配谈对狗的爱和尊重。
第四世:威尔士柯基犬----被捧为宠物而实则忧郁一生的“幽命”
真正让我对导演敬佩的就是这个桥段,贝利转世为一只威尔士柯基犬,一生看似被主人奉为爱物过得一生安平,但实质上,导演在最后的镜头中让它孤独地坐在镜头前瞬间跨越到老态,最后再幽幽闭眼死去,如果我没有前面十五年的从业经历,我永远也看不到我今天看到的忧伤。
这只柯基一生的生存状态是目前所有把狗当成一种私人物品来拥有的最普遍现状,人们往往只是从人的情感感受去理解狗,认为给狗好吃的,向狗投射人的爱慰情感需求,就是在爱狗,没有人会俯身站在狗的视角去看自己,没有人会站在狗的天性去了解狗。这只狗一生当中没有几次能在大自然自由释放,纵使有了一个同类在陪伴,但也是两个相同命运的叠加,没有人能看懂它最后死去的眼神,它的主人最终并不懂得它的内心。
这是目前所有城市圈养狗的宿命,一生都在期待,一生都在忧郁。它唯一比其它狗好一点的就是最终还是活到了老,没有被转送,没有被遗弃,没有夭折,没有被流浪而已。
但,它的主人却因它而找到了一生的陪伴和心理归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不公平。
第五世:圣伯纳犬----重回人狗共处终极福命的期待
不得不佩服导演拐了一个如此大的弯,在批判了人类常常面对动物时,只顾自我情感表达,而不顾对方天性存在必要性的普遍谬爱伦理。
最后在主人翁几十年单身再次与所爱之人终成眷属的剧情结尾,也折射了人类之间的爱就是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为伴的陪伴过程。
爱不是一方的占有,也不是纯粹的放手。养狗亦如此,狗不是用来宠的玩物,也不是纯粹用来工作的工具,更不是你可以随意抛弃的旧物,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一个社会共存成员,是一个生活伴侣,是一个心灵相互独立又相惜的事实存在。
活在当下——影片最后一句看起来生硬强塞的台词
最后这句台词在我看来完全不突兀,而是这个影片导演想用它,点出之前所有镜头画面中隐藏着的,要解开现代人现实生活中,常常因失去自我而产生种种消极焦虑的良药。
男主人翁年轻时的同学因为不敢面对自己当下与男主之间的能力差异,而最后因嫉妒焦虑导致纵火犯罪;
男主人翁在获得成功时受到致命伤害,因不敢面对当下的挫折而自暴自弃,放弃了自己的爱人、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放弃了他喜欢的狗;
他的父亲也一样,因为贝利的淘气导致了升职失败而放弃了自己的所有,沦为一个街头酒鬼浪人;
第五世刚开始养它的贫穷青年情侣,因为不敢面对当下的贫困,而一生都在那个贫困屋子里贫困了一辈子。
这些剧情都是为了要推出最后这一句“活在当下”精髓。
尤其是贝利的第五世,当那对贫穷的青年男女用个链条拴着它,在那个院角日晒雨淋这么多年,它从来没有放弃,从来没有埋怨,从来没有悲观,不管条件多恶劣,它都认真的吃着,认真的活着;尤其是面对男青年开车把它抛弃在公路上的人性冰冷时,它却乐观地把人性冰冷逆转成了新的生机。
这就是狗,永远活在当下的狗,永远最务实的狗。
我常常在我开办的训犬师培训班中给学生讲,我从一个农村的最贫穷的家庭,没有学历,没有人脉背景,没有经济支持,我只身一人走到今天,一点一点让自己成长蜕变,让自己脱离无知,脱离胆怯,脱离贫困,一步一步让父母脸上多点笑容,一步一步让自己家庭每天多点幸福。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十几年天天与各种各样的狗相处,都是我在教各种各样的狗的过程中,从狗这个物种身上学来的——活在当下,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的不足,接受现实的冰冷,我才能像狗一样,将冰冷逆转成生机。
看完电影,回到当下.....
当年让人满满收获感动的《忠犬八公》,在电影掀起对狗的爱与感动之下,有如此之多的狗用生命的悲惨去承受人们的自我心理冲动余热的现象还会发生么。
可是,如果爱和感动脱离了充足的现实条件和客观能力,一旦这种爱被盲目地释放成买只狗回来宠的行为后,对于狗来说,结果会如何?会不会又成为忠犬八公的续写呢?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本是想带着批判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而去看电影院的,因为当年我在上海从事为普通家庭养犬训练工作期间,他的著名动物电影《忠犬八公》热映后,让我看到了另外一面.....
曾经一部《忠犬八公》,导致中国各地开了好多柴犬、秋田犬的繁殖场卖狗店,大量从日本买过来的所谓血统狗都被关在犬舍里,或者笼子里长年不出来被沦为生狗工具。
在很多人在看完《忠犬八公》后,在对秋田、柴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否有条件把狗养到终老的情况下,在完全没有喂养训练管教知识能力的情况下,仅仅凭被电影感动而去盲目地买狗。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那些因为看电影被感动而买回去的秋田、柴犬和其他品种的狗,有半数以上不见了踪影,它们去哪了?
1、因为太爱了,一部分三个月都不到的幼犬仔被玩死夭折了
小的时候因为不懂狗的健康常识买回来几天就被持续玩死的,因为太爱这只狗了,因为电影里把这只狗描述的太忠诚了,我一定要好好对待它,所以,这个人可以连续七八天都让一只一两个月的小毛狗无法睡觉,因为这个人要爱它,所以,它必须回应他(她)的宠爱,所以,它没有机会好好睡一觉,刚出生半年的婴儿,你让他(她)连续一周没法好好睡觉试试看看。
2、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狗乱叫被送走或者被转卖掉一部分
3、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狗出门后跑丢了一部分
4、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抓不住绳子狗冲到马路上被撞死了一部分
5、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被人投诉后被政府收掉了一部分
6、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被半夜恶意丢在了大街上流浪了一部分
7、因为人不会训练管教,搞失联恶意塞给宠物店、训狗基地一部分
还有是因为管不住想自己亲手弄死一部分。
还有什么去处,我也无法想象......
so
真正的爱狗
是要思考自己是否有客观条件养它到终老
真正要养狗
是要思考自己是否有喂养和训练管教它的能力
真正的对狗好
是让狗健康安全地适应城市规则,为它在城市寻找更多自由空间。
电影虽感动,但养狗莫冲动——犬道的训犬师们向各位观影者诚恳提醒!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理性养狗、科学养狗、文明养狗,大家共同一起去推动人、狗、社会平衡共处文化,为狗在城市环境中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为能让狗在自己身边活到终老而提供能力保证。
如果你真的想养一只狗,并且要让你和你的狗都得到终极福生,请你行动起来,学习,请你承认自己并没有科学客观的知识能力,去对它们一生正常的生存健康安全负责,经历十五年,我已经为大家找到了更简单,时间和经济成本更低,对狗更安全、效果更快更长久稳定的方式等着大家来使用。
书中的狗经历了四世,分别是流浪狗托比、金毛寻回犬贝利、德国牧羊犬爱丽,以及拉布拉多寻回犬巴蒂,对应了流浪狗、宠物犬(家庭陪伴犬)和工作犬(警犬)。故事的主线是狗狗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其中满怀的是对人类无比的热爱。
托比一生很短,但他曾经被一位爱狗的女士收养,该女士收养了很多流浪狗,但最后被举报,所有的狗被没收并集体安乐死,在第一世里,托比从收养他的女士那里感受到了爱。现实生活中,流浪狗一直都是大问题,人类是狗的主宰,但是很多人在养狗时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是怎样的一个决定,流浪狗本身会带来比较大的生态破坏(据说流浪猫的生态破坏更甚),书中的女士对她的所有狗狗都做了绝育,是一位非常好的动物保护人士,但她也无力照顾这么多的狗。领养代替购买,一直都是一句很好听的口号,但在现实中能够被领养的流浪狗估计不到十分之一。
贝利是故事的主体,他陪男孩伊森长大,伊森是他生命的一切,他爱伊森胜过一切。书中,贝利并不喜欢伊森给他做的飞板,也从没有练习过从背上跳起来接飞板;伊森的父亲也没有那么糟糕;伊森腿受伤后,更多的是汉娜疏远了他而不是他主动要离开汉娜。贝利与伊森在一起,就是所有渴望有一直狗陪伴长大的小朋友的理想生活,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一起流浪、迷路,吃在一起,玩在一起。贝利去世时,有伊森陪着他,他感到平静。
爱丽是一个英雄,拯救了无数的人,却因为地震搜救伤了鼻子而不得不退役。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爱丽活到老了,并且爱丽也成就了一对恋人,帮助她的两任训导员走出了生活和工作的阴霾,找到了幸福和快乐。退役后的爱丽主要在学校中给孩子们上课,也参加一些社会福利工作比如看望老人、临终关怀什么的,老年的爱丽救起了一个落水的男孩并再次获得勋章。
与电影中一样,巴蒂是被不懂得养狗的年轻人购买回去的,在遭到虐待后被遗弃,与电影中情节相似的,他最终找到了伊森,此时距离贝利去世已经过去了44年,而巴蒂找到伊森的直接原因是伊森的驴子死了。和电影中一样,巴蒂促成了伊森和汉娜的复合,但不同的是,直到伊森去世前的几分钟,他才认出眼前的狗是贝利。伊森死于脑溢血,死前只有巴蒂陪着他。临死前的弥留之际,他把巴蒂认作了贝利,此时贝利为了回应他,将他并不喜欢的飞板找了出来。
贝利陪着伊森长大,巴蒂陪着伊森老去;贝利去世时,有伊森陪着他,伊森去世时,也有巴蒂陪着他;有了轮回这个设定,这个故事读来温暖了许多。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搞不明白,到底是人驯养了狗,还是狗驯养了人,我们也找不到另外两个物种,如此深爱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