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可能会有这样的烦恼,明明我想要的功能是A,程序员做出来咋就成了B。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需求定义和表达的不够清晰。
关键词在准确表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会提问》一书中指出,只有厘清关键词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才能对一个论述进行判断。因此,无论是评判他人的论述,还是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确定是否有歧义词,是否有语义含糊的词,是否准确理解或表达了信息。
意思含糊的词是如何影响表达的
下面来看一个软件开发需求定义的例子:
“提高产品信息展示页的性能(performance)”
“性能”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关键字越是抽象,人们越是有可能对其作出多重解释。它在这里可能是指对用户操作的响应速度,也可能是指页面加载、显示的速度。如果是前者,用户操作是指什么操作呢?是点击“购买”按钮,还是放映内嵌视频?如果性能在这里是指页面加载、显示的速度,那么,显示页面是指页面显示完整,还是只考察主要信息显示的响应时间?
正如影响性能的因素很多,当人们谈到这些抽象词的时候,背后往往有一些假设和没有明说的前提条件。正是这些隐藏的信息影响了论述的准确表达和接收。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性能是指单用户操作下的性能,还是多用户操作下的性能?多少用户同时在线?该性能是指在单服务器环境下,还是多服务器?多少个服务器?甚至弹性分配服务器?服务器的配置是什么样的?
“提高”同样是个抽象词。提高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不提供这些答案,就不能清晰表达提高性能意味着什么。
如何找准关键词
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意思不明确的词呢?我们需要重视那些与结论以及论证相关的关键词。因为对这些关键词做不同解读会导致最终论述的效力和结果有不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论题、理由、结论当中去寻找关键词。
另外一种寻找关键词的方法就是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某些词语?如果是,那该词语很可能就是有歧义的关键词。
如何清晰表达
为了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针对语义模糊的词语进行充分的阐释,以消除可能的误解。例如,当描述为在线用户提供商品推荐这个需求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减少语义模糊的空间,从而建立更清晰的论述。
1. 对一些关键术语进行明确的定义。例如,用户指已登录的在线消费网站的用户。
2. 鉴别含义模糊的关键词并对之进行解释。例如,“商品”一词在这里含义不明确。对于音乐、书籍和电子消费品,推荐方法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里限定商品为电子消费品。“推荐”在这里的含义也存在模糊的空间。是推荐商品本身,还是推荐商品类别?根据什么推荐?是根据相似的用户群推荐其喜欢的产品,还是根据产品相似、相关性推荐已收藏或浏览产品的类似产品,或者根据产品热度推荐大众热卖品?这里假定推荐指根据产品热度进行推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对扩展后的论述进行进一步的判断,查找含义不明确的词语,并进行相应的阐释。甚至当文字难以描述推荐的过程时,还需要用示意图或者用户界面设计文档辅助说明。
当然,建立清晰的论证结构和场景化描述也是清晰表达的利器,这里不做赘述。
如何不被忽悠
我们常常想当然的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如下面的这句广告语在强烈地暗示有睡眠障碍的消费者应该购买该药品,理由是见效快。
“大家牌”催眠药:30分钟见效!
可是稍微斟酌一下,我们就会意识到,“见效”的意思并不清楚。它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昏昏欲睡。也可能意味着沉睡到第二天早上也醒不来。或者其效果恰如你心中所想的那样不多不少。而这个地方的歧义会影响你被广告说服的程度。
有些歧义词还会自然地引起我们的情感反应,诱骗我们倾向于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如针对改变税收结构这样一件事,如果换一个说法为改革税收结构,是不是更容易说服人?
了解了歧义词是如何蒙蔽我们的认知,那么怎么破?养成下面两个习惯会让我们对意思含糊的关键词保持敏感,从而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1. 避免心电感应
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的思维习惯。
2. 避免自我假定
坚持思考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