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很热的一个词,搞得大家不提“智能化”就不会说话的节奏。数字化智能化是历史的必然,将新的技术与传统业务相融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需求。
一、企业智能化的尴尬
然而,企业如何搞智能化?成立一个项目组,突击式搞智能化。搞上几年,就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这是现在企业内的最常见的做法。这种做法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的企业中,是非主业。这意谓着,企业里企图寻找一个快速见效的“银弹”;二是在任领导者的意愿,往往大于实际的需求,任期内如何快速见效,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就出了“重功能轻框架设计"的局面。三是人事部门认为,35岁的天命,培养自己的软件研发人员不合算。
基于这样的企业运营模式,相比BAT等大厂而言,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建设,基本上靠“买!买!买!”的建设方式。买别人的东西,不掌握核心竞争力,修改一个很小的功能都被乙方卡得死死的。更别说什么企业顶层设计。换领导者,换一批队伍,研发不会,买东西谁还会呢?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建设了很多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主要原因。
企业内数字化建设,处于“没人没钱”的尴尬局面。数字化的队伍这一小撮人如何生存与发展呢?这撮人的长久以为充当着产品经理的角色,对接用户需求,设计软件功能,最主要工作是在写设计,做汇报,做培训。充当是业务与程序代码之间的纽带作用,而代码研发能力,几乎为零。就如同一个人一样这些人是嘴,却没有手。
二、企业数字化的基本构成
整体而言,而向科研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由ABCDE四方面构成,A(algorithm)算法、B(business)业务、C(computer)算力、D(Data)数据、E(emerge)呈现。
A算法,最核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传统企业而言,并非越新越好,而是实用就好,解决问题就好。
B业务,深入业务领域,全盘考虑用户需求,从整体上设计,寻找业务的痛点所在。
C算力,软件运行环境,梦的起点,一切的开始之处。得上层充分认识到,“硬件是有寿命的,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短”。
D数据,苦活累活,不受待见,建设不容易,用起来觉得不爽。越不受关注的点越容易让人淡忘,越要上技术手段,大家不愿意干的事件,让计算机干。
E呈现,眼高手低,这是不写程序人的通病(外行看内行),只有真正进一个行业,才知道技术上是多么的难。
虽然公有云资源非常丰富,租用的方式也逐渐为很多小型企业接收。在企业安全的框架下,ABCDE都得由企业自身完成。或许这也是一种企业资源的浪费吧。也许从国家层面或是总公司层面,会统筹考虑,让专业的队伍干专业的事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布局,优化企业的软件硬件资源配置。
三、软件研发的两个阶段
在企业的搞数字化智能化,针对业务上的需求问题,问信息化技术找解决办法,这是一个工程应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知识固化的问题,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把专家的经验指标化、软件化,让它更为快捷、更为高效,说白了就是让计算机替人干。
知识固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动化,二是智能化,这也对应数字化智能化的两个重要阶段。
自动化,业务需求明确,流程清晰,程序复刻物理的业务处理过程,实现知识固化与软件化。通俗讲,业务人员知道怎么干,大家都这么干。
智能化,业务需求不明确,流程不清晰,对于程序研发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大坑,来来回回不断地修改程序,不断地返工再返工。业务人员知道怎么干,指望计算机天才来解决问题。
自动化与智能化,并没有明呈现的界线,特别是在企业里“买买买”的运营模式下,尤其保持高度警惕性,不小心就掉坑了,徒劳无功。明确业务需求,厘清业务流程,再下手,不迟。
四、自我造血的能力
对于搞数字化智能化的小撮人而言,真的是“没人没钱”嘛?这是基于一个现实问题,“程序是要专业程序员来写,把人才培养成专业程序员,门槛很高”。企业里不愿意这么干。
然而企业里有许多“程序爱好者”,不愿意做简单重复的劳动,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不断地尝试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去减轻自己的工作强度,最为常见就是在Excel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解决一些数据计算问题。这些得益于Excel的宏代码录制功能,在自动化生成的代码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即可实现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有一个代码助理帮助业务人员写代码。
代码助力+业务人员把关的模式下,编程的门槛仍然比较高,对于见代码就晕的业务人员而言,不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因此,大家都称之为“Excel小程序”,一是它体量,二是功能简单。这正是Excel二次开发的局限所在,框架及开发模式,决定了它在企业里很难形成一套大型的应用系统。
这也是DatistEQ研发的初衷,通过低代码、零代码方式,给业务人员赋能,让业务人员具备“编程”能力。知识固化软件化是有成本的,企业的投资的有形成本,实实在在花钱了。人员的投入、论证沟通、业务的推广也都是成本,这些无形的时间成本,也是实实在在的。让业务人员自己能力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些成本就趋于零。
DatistEQ的桌面版,经过几年不断研发与功能迭代,已经在地震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随着《地震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实践》的出版,用户的规模也稳步扩大。桌面版采用DAG技术,解决了知识固化软件的问题。然而企业级知识共享与复用的需求日益增强。
五、企业级知识共享
DatistEQ云平台,采用高并发运行框架,用于发布DatistEQ低代码流程,基于RESTful网络数传输标准,用户可将DatistEQ系统中编写的流程发布至云平台上,以便于其它应用访问,实现企业级业务流程快速部署,领域知识固化与协同共享。
主要技术特点有:
1、可扩展式运行框架。支持插件式服务扩展、服务快速定义与发布、网络路径动态解析、请求实例对象化等系列特征,支撑企业服务快速搭建。
2、高并发逆向代理技术。平台采用逆向代理设计方案,整体由一个负载均衡服务器、多个Datist容器服务器两大部分构成。负载均衡服务器,拥有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机构管理、流程管理、高速缓存等系列功能;Datist容器服务器,负责具体流程的执行。通俗地讲,就是一个负责人带着个团队,来为我们服务,我们有任务直接找负责人,他给成员安排,完成后负责人给我们反馈结果。
3、流程共享机制。流程以“用户名/服务名”的方式,定制服务路径。流程发布,可分为私有、公开和部门共享三种方式,私有仅限于本人使用;公开任何人可用;部门共享仅限于部门内部使用。私有与部门共享的流程,称之为受限流程。受限流程访问可通过用户认证信息或用户Key的方式进行运行。
4、支持数据文件。平台可运行Dms、Dmz两种数据流程,Dmz为ZIP数据格式,将流程和其运行时所需的数据打包发布。Dmz压缩包有多个DMS文件时,需要指定主流程(MAIN.DMS)。运行容器需要指定工作目录,以便于平台运行时解压DMZ文件并运行流程。
5、标准API服务。通过标准的GET、POST等方式调用于服务,支持长时等待响应工作方式。标准WebAPI为企业级多个应用系统的协作与知识共享用提供了可能。
企业内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持续不断的投入,方得始终,然而企业的人才发展的政绩观,使得建设者迷茫于琐事之中,DatistEQ技术体系或许是一个企业级自我造血的良方,打破原有企业建设的思维模式,让业务人员有能力参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之中,自力更生,真正做到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