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知道吗?小花昨天生日,小明送了99朵玫瑰花给她。
B:哇,没想到小明这么浪漫。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逻辑推理,由“生日”+“玫瑰花”的理由,推出“小明很浪漫”的结论,再正常不过。不过,现实中,却有更多常见的扯淡逻辑,如果你不加以细心辨认,可能就中了别人的圈套了。
1.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这种情况大多时候发生在“脑残粉”或者“脑残黑”身上。某个“脑残黑”,对某位明星很讨厌,于是,这位明星做什么都是错的,花钱买奢侈品,认为就是显摆;表演得搞笑一点,就认为是低俗;连参加公益活动,都说是爱出风头。
实际上,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带个人情感去“就人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事”,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2.滑坡谬论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不合理的推断,把原本“可能性”,转化成“必然性”。举个大家应该都听过的例子: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那就只能去种田了,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
3.过于追求完美
有些人总想着追求完美,就拒绝了所有不完美的方案。但实际上,大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不太可能有100%完美的事情。举个例子:
我觉得家里装安保系统就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光顾你,他们肯定有办法的,不管你装了什么系统。
这就是完美主义者,拒绝了所有不完美的方法,最后也会发现没有方案可用。
4.运用假权威
为了让别人更加信服,我们都会想要借助权威。特别是销售过程,为了说明一台净水器多么牛逼,都会用一些权威数据去说服顾客,拿到XX专利技术、过滤精度达0.0001微米等等,并拿出相关证书。
但总有一些人,运用的假权威,还试图让你信服。最常见的就是新闻报道里的“专家说……”,这个专家是谁也不说,专家是哪个领域的也不说,而很多人还真的就信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都说……”,把所谓的“很多人”,当成了权威。想一下,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情况。
5.假两难选择(不是A,就是B)
工作中,往往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假两难选择,两个方案,不是A,就是B。这个项目,不是甲,就只能是乙去负责了。
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止有两种选择,细心去寻找,都有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法。中国人都喜欢折中选择,不是A,也不是B,而是A+B。
6.转移注意力
A:我跟你说啊,我这次汇报搞砸了,汇报的时候迟到了,然后放PPT的时候,格式不对,各种错乱,后面被领导大骂了一顿,你说,领导为什么总喜欢挑我毛病?
B:可能是他不喜欢你吧。
这个对话里面,A就成功地把B带到歪路上面去了,从而扭曲了整个事实。
7.把结论当原因
以前在门店的时候,要做某时间段的销售分析,很多店长就是这么做的:
XX门店今天销售XX元,同比下滑xx%,主要原因是来客数较少,并且客单价比较低,导致销售下滑的。
我们看一下,“来客数少”“客单价低”,这些都是“结果”,领导实际上是想让你分析,为什么“来客数少”?为什么“客单价低”?是宣传的问题、还是天气的问题、还是竞争对手的问题、还是优惠力度的问题。而这些,都没有讲清楚。
最后问一下大家,这个推论有什么错误?留言看看。
你男朋友是男生。
我是男生。
所以我是你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