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明清,变为八股取仕。面对这可以摆脱贫苦境地唯一出路,无数的寒门学子将所有心力倾注于此,全力学写八股文,只求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秀才李孜便是其中之一。
李秀才生于江南,家贫,父母皆为农人,家住草屋,着旧衣。然于李秀才之教育支出,从未懈怠。李孜三岁时便熟知百家姓千字文,五岁时可于十步内成诗,平仄皆合,意蕴兼得。既入私塾,颇得老师喜欢。家中亦将其奉为瑰宝,不敢在其读书时打扰。农忙时节,全家劳作,唯李孜沉迷诗文间,一心向学。
如此勤勉,孜轻而易举通过童试,成为秀才,才学为四邻皆知。时年十五,正是束发之年。此后,甚笃学,终日吟诵典籍义理,不知农耕之事。家人见其用功至此,更添关心,凡事皆以李孜为重。邻人问及,皆答曰:“吾儿刻苦,伏案阅书,以此为乐。”
如此三年,进秋闱。所作文章,引经据典,情理尽在,主考官览之,面露赞许之意。既出,家人问其境况,对曰:“成竹在胸焉。”待到放榜,果然位列正榜首位,是为解元。村人闻之,皆登门祝贺,家人亦引以为傲。而孜淡定自持,复持书吟咏如初。
又三年,进京入会试。因其多年来只勤于学,生活尚不能自理,且村距京师甚远,家人忧其不堪羁旅之负重,故举家赴京陪考。恰逢近年多雨,土地皆被洪水没,收成难得,此次春闱实则系一家的生计于李孜一人也。
京师乃举国繁华之胜地。李家初至,观之景致,流连忘返;视之居民,谈吐不凡。归至客栈,喟叹:“此人间之天宫哉!”孜见状,默然相对,然心中亦有波澜。
三日后,与会试,见考题,思片刻,便提笔作答,所云皆引自经史子集,理据得宜,结构明晰,为他人之作所不能及。终得一殿试资格。
是日,穿戴整齐,凛然肃穆,入朝堂,拜天子。正值江南洪水肆虐,天子以此为题,问诸位应试者整治之法。孜自幼熟读经书,于生计着实欠缺,殿前答天子,是谓风马牛不相及。
退朝至旅馆,心神恍惚,家人呼其姓名,充耳不闻。见此状,李父忧惧,决意明日举家归去。既至家,孜无意书卷,奔至田间,终日望水,不提当日朝堂之事。且将右臂缚于背后,不再执笔。偶遇邻人,问其功名之事,支吾以对,后以李秀才自称,以绝问询。
村中有一说书先生,听闻此事,唏嘘不已,遂作《独臂秀才》一戏,说与世人,聊做警醒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