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夜读,读到孔子的这寥寥数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忽如雷霆击顶,眼泪哗哗而下。
自以为自己是个孝顺的女儿,承欢膝下。可是好像这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父母身体康健。父母一天天衰老,行动一天天缓慢,吃饭的时候,筷子会夹不住食物,嘴角会流出口水,甚至会把碗碟打碎。
孔子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偶尔的家庭小聚,在看到父母拖拉衰弱之前已经离开了。这个相聚的过程是美好的,让人回忆的。如果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侍奉于病榻前,就会很难保持着愉悦和婉的神色。
一方面是自己生活可能一地鸡毛,另一方面也是父母的一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让自己烦躁不安。我的大哥说起来对父母是非常孝顺的。冬天及时为父母开通暖气,夏天总是提醒父母打开空调,怕父母不舍得用电,早早替父母把电费预交上。父母身体好的时候,带父母天南海北四处旅游。平日里有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或者珍贵的食物,第一时间会给父母送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孝敬父母的儿子,有一次带父母外出,我大哥悄悄地跟我说:"你坐到副驾驶上,咱爸的有口臭。"想来,有时候我父亲也能从大哥的脸色上看出端倪,以前父亲总是喜欢坐副驾驶,后来再外出,父亲总是自动地坐到后面了。
有一次母亲做了稀饭,煮了玉米,我和父母在一起吃饭。父亲吧嗒着嘴,发出很大的声音,我强忍着没有说出来。但是估计脸色上已经显示出来了,父亲在剥玉米的时候,把玉米外皮沾到了稀饭里,我没有说话,把抹布放到了父亲的稀饭旁边。然后告诉父亲擦一下,估计我的不耐烦都写在脸上了,母亲接过抹布边擦边对父亲说:"你看看,人老了就没个样了,现在吃饭就这么邋遢将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这件事一直如鲠在喉,想想那个时候,父母看见了我作为女儿的多少不耐烦啊?
俗语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是啊,不能感同身受,怎么会体验到父母当初养育自己的辛苦呢?而在这个父母不再为物质生活发愁的时代,对父母的孝顺和恭敬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