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5月23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十三篇章--内证四谛安忍五浊 962经
这一经中所述的也正是十四不正问的内容,世尊回答了婆蹉种出家人不予记说的原因是:不执着于有见、无见,如来已知四圣谛,断灭一切烦恼,达到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
内证四谛说的是内因,安忍五浊说的是外缘。如何体证四谛,需要具备信。不具备信的展现有:常被身心的欲望所左右,被浊见的偏执所束缚,被业习的惯性所牵引,被无明的本能所驱使。具备信所需的条件是:勤修戒定慧,透过如实的观察从而放慢身心的惯习,进而洞见精神现象的虚妄常执。随着如实知见的培育而逐渐明白正法的普遍性,明确慈悲喜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份慈悲喜舍,是对于有情体验四谛的感同身受,是行人全然地解除自私、体认无我。
通过婆蹉种听闻流言,找佛陀求证的事件,可以认识到流言的杀伤力,可以看到婆蹉种作为一个修行人,具备的良好品质。
所谓流言是流动的,杀伤力强的语言。流言是常见、断见的妄执。在世尊的年代,世尊的内心是坚定的,不以个体的感受为标准,能坦然地面对流言。在如今环境中,坚持真理相对来说更加艰难,即使是佛教内部,讲述世尊无常无我正法的人,也相对较少。流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无信于世尊开演的正见;遇到正见却无法正信。
在流言中持真理的条件是:学人以世尊的坦然为信念,以世尊的情怀为寄托,以法呵护,从容淡定,随顺因缘,淡薄名利降低被攻击的可能。世尊的坦然是基于对人生真相的透彻,世尊慈悲的情怀体现在,即使面对反复询问的外道,考虑的是外道的解脱。在弘法的路上,可能会遇到诸多障碍,以法来呵护自己,随顺当下的因缘。
婆蹉种良好的修行品质体现在,内省和负责任上。听闻流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世尊求证,即便世尊前一次对他的三问都不予回答。对比于婆蹉种,我们自身看到对于某件事件所阐述的观点时,往往当下就会进行判断,不会去思考支撑这个事件的基础,是否具备真实性;对于事件还原的精准度缺少观察;当自己的判断与事件真相差异大的时候,会产生苦恼。我们需要学习婆蹉种的修行品质。
五浊是人性的展现,是在常见、断见中的发展。对人性的贪嗔痴进行全面的了解,知道人是趋吉避凶,庆吉保惜的。邪见的根源在于身见的贪嗔痴,过患是苦痛、是障碍、是苦恼、是热烦。解决方案是:直面身见的染着,对于五欲、五盖有一份妥善的安置与处理。于身心当下观察中,即便身心有所染着或处于贪嗔痴中,给予及时的观察与定位,“此是倒见,此是观察见,此是垢污见,此是结见,是苦、是碍、是恼、是热,见结所系。”知苦见苦,再来开展离苦灭苦。
灭苦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践行过程,四谛不离有情当下的五蕴身心(当下是重点)。通过八正道法随法行的导入,体验四圣谛的真实不虚,体验五蕴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当正念得到相应的培育且加强时,行人的心念会变得专注而又力量,体会身心的每个刹那无常的生灭变化。在刹那生灭中,发现有执即有苦,有受即有患,有染即有通,有爱即有祸。观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独立存在。一旦透视到身心现象的一切缘起而执着是苦,这份执取得念想或是目标也便得到相应的观察,从而舍离常乐我净的妄想而斩除欲望的根源。远离烦恼与忧虑,得到寂静与安详。
此经对后世学人的参考是,要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能将核心的内容实践应用于生命中。对于只谈法而不去实际落实的体会者,这个是要引起注意的。当你认为他人观念固执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同样的观念固执,因为自己观念固执,才会看到他人的观念固执。思想观念的固执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通病,解决方法是:把握色已断已知而却未断未知。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盲点,结合八正道四圣谛,在破身见断染爱的过程中,破除这些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