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够持续去做……
——李笑来
目录
- Part I 终生成长 《有效工作——深度和边界之思》
- Part II 活出自己的模样 《我的“吟游诗人”计划V1.0》
- Part III 工作思考与拾遗
- Part IV 本周拾遗
I 终生成长
《有效工作——深度和边界之思》
小时候父母总会对我说:“做作业就好好做作业,玩就尽情地玩,不要作业没做好,玩得还不尽兴”。虽然年幼无法掌握其中的道理,但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放长假我都会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再无后顾之忧地去疯玩。说来也奇怪,之后父母反而减少了对我的约束,童年的记忆总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色彩。
平凡的生活中总是蕴藏着不凡的智慧。只是朴实的外表太容易被时间埋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忘记了这个道理,尤其是工作之后,每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电脑里的游戏已经很久没有点开过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少了,焦虑如影随形,每天睡觉前脑袋中似乎都有一个声音在“拷问”:你是不是可以在多看一点材料?多攒几行报告?
……于是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睡得越来越晚了,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了,对于未来也越来越迷茫了……
寻求改变的契机源自万维纲老师的强力研读和《刻意练习》的理念,以及一篇关于深度工作的推文(见下)。
三者的核心是什么?无论工作还是读书,要榨干当下时间的价值:
持续时间短,但是强度要大。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忙碌为导向。
聚焦到工作上我简要概括为“寻找工作的边界,挖掘工作的深度”。
深度工作的前提还是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这个应该是众多时间管理方法的核心,这方面我觉得结合柯维的“以终为始”和OKR能够很好地对工作进行定位。
深度工作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理念的一个盲点——工作重要,休息和娱乐同样重要。就像健身领域一样,为了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应该是较短时间但较密集的运动后进行高质量的休息和恢复。
与健身类似,日常时间应该也是一个双中心结构——一部分时间用于高强度的工作,另一部分时间则用于恢复和个人成长。比如我所接触的一些非常优秀的人都有无论工作多么忙碌,都要坚持跑步的习惯。(当然具体时间分配比例应该是根据阶段性的特征来确定)
“不管你在哪里,确保你真真正正就在那里”——当你工作的时候,就专注地工作。当你不工作的时候,就彻底停止工作。这样做的一个附加的好处:
当把你的注意力从工作中移开,进行彻底的恢复,这时你就会获得与你工作相关的创造性突破。
那么说了这么多,该怎么做呢?之前我说过深度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点——寻找边界,挖掘深度……
寻找边界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内容的边界和时间的边界。前者指的是正视什么是当前工作包含的主要内容,我在之前的周记中提到过自己的此前一个大毛病就是没有分清工作和理想之间的界限,常常导致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竹篓打水一场空。后者则是指寻找到工作和学习的高效时间,把核心内容安排在这些时间内。
那么如何挖掘深度?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深度思考方法,这里的深度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专注”——躲在自己注意力的洞穴中,排除外界的干扰(尤其是网络)。关键点是懂得拒绝、学会使用番茄工作法和代办清单。
总结一下深度工作方法的要点:
寻找边界。与目标挂钩,分清当前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注意分清工作和自我成长内容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么好区分)。规划好时间安排。我根据自己上周的表现,发现一套比较理想的时间分配方案(见下图),当然这个需要调整整体的作息时间——将睡眠时间逐步调整到23:00至6:00。这样一天可利用的潜在高效时间有8个小时(其他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可以用于日常或者事务性的工作)。
挖掘深度。学会拒绝,避免干扰。使用番茄工作法和清单(现在在跟着K叔学习GTD,不知道会有什么可以使用的方法)。
其他补充。
- OKR方法建立自己的明确的目标。
- 记录时间并进行每日复盘。根据阶段性的特征,改变时间和任务的组合(但不应太频繁)。
最后,送给自己和大家一句话,也算是概括了深度工作的核心精神:
你应该真正专注的是管理你的精力,而不是管理你的时间。你的工作时间安排应该根据“你什么时候工作效率最高”来确定,而不是根据社会规范和期望来确定。
II 活出自己的模样
《我的“吟游诗人”计划V1.0》
深度工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除了工作之外,生活和个人成长也是生活的重心,不可偏废。加入108训练营之后,看到小伙伴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的内心其实充满了羡慕和反省。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希望一直在路上的追风少年,有着许巍歌中“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和冲动。只是时间和现实总会让你走着走着就忘却了初心。回首来路,往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言还是会激起我心中的波澜……
我承认自己至少现在是没有抛下一切去流浪的勇气,但是人世一遭,不认识更多的人,不走过更多的地方,确实会是一大憾事。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觉只有自己在身心上做好准备,未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所以我把人生的另一个重心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称为“吟游诗人”计划,包含的内容不少,我希望给自己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准备。
什么是吟游诗人?如果你玩RPG游戏,尤其是有西方魔幻史诗背景的作品,一般会有“吟游诗人”的角色——智力不错,武力体力还行,而且拥有丰富的云游经验和知识。翻译成人话就是:拥有成熟的认知框架系统、世界观和价值观;身体素质不错而且阅历丰富。
与此对应,我也可以把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阅读计划。除了在工作领域中建立完整系统的框架外,大量阅读历史和地理类的书籍,完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知识体系。
坚持锻炼身体。除了日常跑步、健身外,准备适时开始练习攀岩,提高自己的户外技能。每年至少一次长途户外旅行。
打磨必备技能:
- 掌握吉他弹唱
- 提高摄影拍照技巧
打造“旅人”素质:
- 重启马蜂窝账号,坚持一游一记
- 拿下导游证(最好是外语)
- 两年内拿下稻草人兼职短途导游的工作
一大波OKR已经在路上……
III 工作思考与拾遗
关于分析师的工作
上周清明收假,在回上海的高铁上阅读了一些专业性的材料。看着那些财经分析和报告里的措辞和逻辑,真的感觉(卖方研究)内容价值乏善可陈(其实我当前也在干这种事),太多后验式的自圆其说,解释的严谨性另当别论,这本身对指导我们认知和实践的意义就不大。
一位投资人曾经说过,现在业界(以卖方分析为主)的经济金融分析,包含了太多归纳和线性外推,缺乏合理的演绎和拐点掌控,而后者才是金融分析工作的价值精髓。
无独有偶,我在另外一篇业界大佬的文章中也看到了类似的看法(见下,虽然作者自己作为卖方研究员有一些自吹自擂的成分)。在整体经济不景气,金融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分析师也出现了“抱团成长”的情况——太多的共识,能提供的研究价值含量越来越少。
有意思的是作者所在的国际大投行曾经对分析师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优秀研究员具备如下特征:
1)善于独处,我行我素、脾气急躁;
2)独立思考;
3)好奇心强,总是在问为什么。
我虽然不相信宿命论的说法,但客观检视自己,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一点体现,但是都不明显。不过,独立思考和好奇心确实是我们这一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品质,这将是我下一段时间着力培养自己的一个方向,毕竟我给自己立的第一条原则就是:
NO.1 不轻信,不盲从,立足于原则的系统性思考体系是获取真知的重要前提
说实话,我不想成为常见的99%,我想成为有价值的1%。虽然目前我还不够格……
关于当前的工作
第三篇衍生品的报告阅读量急剧下降,这对我年内的重要工作目标可以不是一个好消息。
从原因上看:一方面是报告时间出的有点晚,推送的时间不好;第二,内容上缺乏热点和噱头,想想如何将衍生品和当前市场关注的宏观和汇率问题结合起来;第三,可能报告的编排上存在问题,由于涉及品种多,更加需要重点突出,减少读者在搜索信息上的经历花费。
下一步先搜集和分析同事和一些大咖的“爆款”文章,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将专业和热点相结合,怎样合理的进行文章的布局。
IV 本周拾遗
读书小感
2017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著作《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阶级到新穷人》。这一类书的优点在于可以给你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记者的看待问题总是会更加“社会”。美国梦曾经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代名词,对应着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繁荣的30年。以人为本,机会平等的理念和制度使得美国中产树立了群体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国家的变革。但是一切从商界开始孜孜于影响政治决策开始改变,掠夺性资本主义推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片面地强调资本的重要性,国家机器开始明显偏向于富人和资本,美国中产完全无法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苦苦维持高昂的生活成本,甚至沦落为贫困群体。光鲜的美帝也有如此晦暗的一面。尽管记者写书向来擅长夸张铺叙,缺乏严谨的逻辑,但不同的视角确实可以给人启发:
- 为什么发达经济衰退之后的复苏越来越困难?因为中产的结构性萎缩使得经济自我修复的动力越来越弱;
- 美国经济总是比欧洲经济复苏得快,人们一直看重的一个因素是美国的工会比欧洲弱很多,这样经济可以更快的出清。不过,退一步想公会弱势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真的有利于中长期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吗?经济学中经典的“效率与公平”之争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效率真的总能带来好结果吗?
- 或者退一步讲,国家存在目的到底是什么?追求经济增长的初衷是什么?有些国家经济增速很慢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很高,比如日本。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可以看成是美国中产和贫困阶层对精英权贵的一次反击,只是不知道企业家出身的川普只是逢场作戏还是真的想改变美国的困境…- 借鉴意义,美国当年的经验有太多和当前的中国类似:失业,工资增速跟不上经济,房价高,教育资源分化…我们怎么才能避免跌入同一个坑中?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通俗风趣、十分好读。作者想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学习哲学来寻找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撇开多样的哲学问题和不同派别搭建的不同理解框架,这本书要交给你的第一要点就是,哲学的内核是要你充满怀疑精神,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总是对世人的成见抱有深度的怀疑。这也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希望通过哲学来寻求人生价值的原因所在,因为我们不甘于接受被人设计好的人生价值观框架体系,我们总是会抱着怀疑的心态,希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和道路。
上周回顾
简书更新:停滞……
锻炼:上周出差和外出时间太多,没有保证锻炼时间
读书:坐高铁和火车的时候,读书状态反而好……
Python学习:停滞……本来想以datacamp网课为切入点,但是由于是外网,网速极其不稳定,暂时搁浅。
本周计划
- 一篇快评
- 一篇专题
- 完成签证手续
- 组织好工会春游活动
- 高效完成工作周报
- 阅读2篇文献
- 继续完善日志和周记模板
未来四周
- 构思“刻意练习”模块:针对演讲输出模块进行训练,可以和简书更新结合起来。
- 学习《刻意练习》一书的主要精神。
- 重新规划书单:读好书,读懂好书。
- 计划习惯:每天挤时间看一篇文献(长文可以分两至三天,注意制定标准和时间规划)
- 拟定工作计划,保证三周两篇专题
- 思考自己和业界大咖在思考系统性和表达有效性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