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内向”这个词,总是给人一种胆子很小,说句话都脸红,成不了事的消极形象。因为这个刻板印象太深入人心,大家都很抗拒这个词。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最不喜欢被人说“内向”。因为在我看来,被贴上“内向”的标签,表明我是个不合群,难相处的人。
内向的我为了融入集体,总是会极力的否认当前的状态,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内向的人,而去做自己不愿意或让自己感到很不舒服的事情,因为这些事会让我变得“外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其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纯粹的内向的人,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外向的人。
人们都是在这两种状态中切换,来应对不同的状况。
很多名人都是内向的人,不喜欢过多的交际,喜欢自己安安静静地做事情,常常能做出非凡的成绩,是低调的高成就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大家把“害羞”直接认定为“内向”,这是不正确的。
害羞,是指对于外界评论的恐惧,缺乏自信、焦虑。
而内向,更偏向于你在遇到刺激时做出的反应。
当某个人总是做不好事情,问他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哎,我太内向了。”
也许,不是内向的原因,而是因为他的害羞造成的。
要判断定你是内向者的一个特征是,跟别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你需要时间来恢复精力、舒缓压力。
在《内向者沟通圣经》中,作者珍妮弗-康维勒,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专家。她接触了成千上万的内向人士,把这些内向性格的人所遇到的困难归纳为“内向者面临的四类挑战”。
(1)压力
不懂得拒绝,超负荷工作,社交恐惧。
(2)眼里的自己远逊于别人眼里的自己
表现出安静一点,却被认为你是好欺负;不想说话,却认为你是愚蠢孤僻。
(3)不懂得经营关系,职业发展将受阻
因为内向,不懂得自我营销,只能靠边站,而回避办公室政治将错过关键信息。
(4)成为职场隐形人。
不站在舞台中心就没有机会,过于低调想法没有人关注。
从小到大,因为内向的性格而给我造成了很多困扰。而在步入社会之后,面对多方位的竞争压力,我决定正视这个问题,直面困难,寻找解决方案。
解决“内向者面临的四类挑战”,可以采用作者提出的“4P法则”。
准备Preparation
展示Presentation
推动Push
练习Practice
-1-
准备工作越充分,应对越自如。
因为准备工作是自己在私下完成的,没有暴露在众人面前的慌乱,很适合喜欢安静做事的人。在这个阶段可以尽量多的收集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每次要上台之前,都会自己在白纸上把要讲的内容列出大纲,将其中的关键点圈出来。排好逻辑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并且会带上提示卡,他说因为有可能会被紧张情绪干扰思路,这时候就可以看一下之前准备好的提示卡,快速回到状态。
-2-
展示,赢得好感的技术。
我妈常说,不仅要肚子里有货,还要能表达出来。不然就成了“茶壶里装汤圆——有口道不出”。
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
通过跟说话对象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可以通过磁性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或是肢体语言来塑造个人形象。
一场糟糕的演讲,讲话者通常是说话慢吞吞,“嗯、额,这个”之类的语气词不少,听众听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富有情感的声音和良好的体态,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听她讲话完全是一种享受,那么听众就特别愿意继续听她讲的内容。
-3-
推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人如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那他永远都不会进步。
所以想要自己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要走出舒适圈,认真提升自己的技能。
怎么走出去?
可以通过书籍、课程或是跟某方面的专家熟手学习,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人害怕走出去,害怕面对有可能的失败。
其实,只要迈出第一步,比起过去的你,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4-
练习,创造机会,不断提高。
想要熟练掌握一门技能,除了多看多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量的练习。
练习很困难,也很枯燥,但是这是提高能力的唯一途径。一万小时理论,适用于每一项技能的习得,日积月累才能将其运用自如。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以前在学校时,为数不多的几次上讲台发言都是草草收场。
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如果当时的我能够按照《内向者沟通圣经》中的“4P法则”来设计发言,肯定可以完成的很好。
当然,现在的我可以淡定地在众人面前说个不停,是因为我有意识地去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走出束缚自己的圈子。
内向的人更愿意独处,独自安静地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往往是由内向的思考着提出来的。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内向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份安静的力量,大胆地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迈出第一步会发现世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