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规模经济,靠量取胜。而小众经济,必须靠质取胜。
量,很简单,就是多!那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质?
观点一:我认为,质就是体验,体验越原始(也就越贴近自然,与人世关系越小),越真实,越震撼,“质”就越高。但体验的价值越大,会影响量的产出。
原始社会,那种自己获取收获的体验最充分,最震撼,因为你的每一分果实,基本都是自己拼出来的,或者说是一个部落扎扎实实从自然攫取的。但很明显,量的确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可以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了,于是,人类加大了社会分工的力度,提升生产效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量在增加,可质却越来越小了。因为分工,人的体验逐渐单一化,农民只需种田,商人只需卖商品,君主只须承担管理责任。但在那个时代,分工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人们还会不时地分担一些其他角色。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生产力彻底解开了枷锁,迅猛地发展。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这发展,其实就是生产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了贫乏时期人的需求。
可如今,生产力如此发达了,尽管贫富差距很大,可就整体而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贫乏。但是!人类的体验,人类生活的品质,伴随着产量的增大,生产效率的提升,一步步地下滑。如今人类社会的分工,单一化程度极高。如今人类的体验,除了人为创造的体验,已不算太多。我们已经远离原始,远离真实的自然,生活平静如水,波澜不惊。这就是生产力带给我们的单一化的体验,枯燥乏味的“质”。
观点二:提升产能,提升效率,会降低人的价值,使得经济发展不那么需要人;但重视质的经济,也就是创造体验的经济,很重视人的价值,但效率却没有那么高。
看看人类的经济发展史,都是将人力从土地上解脱,从劳力上解脱,扩大生产力,让人衣食无忧、获得自由和空间的过程。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有一天完全衣食无忧了、自由了,什么也不用干就能生活了,那我们的价值何在,我们生活是为了什么?
这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的悖论:人提升生产效率是为了解放人,让人过得更好,可一旦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什么都不做了,真的过得更好?
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是为了取代人的劳动,降低人的价值。现在谁还将就劳动光荣,狭义上的劳动者,比如扫大街、处理垃圾,都是中下阶层人干的。当然,也不乏高级劳动者,比如掌握高精尖的制造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他们代表着生产效率。可由于效率的提升,这样的人,并不多!
但是,你看看,成功的影视明星、文艺工作者,即使混得差一点,还是有一个光环在身上。在我看来,这个光环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同理,身经百战的军人、政治家等,都是因为能够给人予以精神上的震撼体验,才获得这样的光环的。但是,这样的体验效率并不高,为了培育一个艺术家、演员,为民众长时间地创造体验价值,还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越老越吃香,正说明着艺术技能的低效率。几百年前培育一个艺术家的概率时间,和现在培育一个艺术家的概率和时间,相差也并不大。
观点三:小众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小众,建立门槛,塑造品牌。量不重要,重在体验,重在内容。
规模经济重在效率,重在规模,能够短时间为人们提供足量的产品。但小众经济想获得生存空间,必须建立门槛,塑造品牌,吸引对口的消费者,保护自己的体验和内容。国外的奢侈品很多都是小众经济的代表,他们重视企业文化,重视自身能够提供的体验,所以才得到持续的存续和发展。
观点四:小众经济,体验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钟摆摆向生产效率太久了,即将开启的,是品质取胜的时代!
就像我在均衡逻辑里写的那样,现在是小众经济的趋势,过去我们重视生产效率,但现在生产效率已经很高了。可如今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质”却逐渐缺失了,我们要补课,把失去的补回来。所以,小众经济,一定是未来的主流,很长时间内,都是!即使是生产为主的制造业,也必须服务于这个生产潮流。比如,德国的工业4.0,充分提升按需生产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小结:TPP试图以规模压倒中国,但我认为TPP的计划必败,产能过剩的年代,还在借用TPP不断扩大规模,美利坚那么大的国家,那样高效的产能,还在扩大市场,发展产能经济,如此违背小众经济的潮流,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像德国都不一样,工业4.0,贴近用户需求,按需高效生产,德国产业的未来必然和美国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