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突然想把自己与文字的历程记录下来。
01
记得上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老师还用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引学生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准备一个本子,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都摘抄下来,后来没坚持了。
上小学时特别喜欢阅读语文课本内容。因为除了读课本,再也找不出可阅读的书本。每当开学,发下新课本,马上如饥似渴地把课本通读一遍,甚至反复读。
认真书写汉子,妈妈还打趣说我,写汉子可写得好看、整齐。下田里插秧怎么就不能像写汉子那么整齐、好看呢?
02
上初中,喜欢上语文课,写作还过得去。也有过写好的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当范文阅读。上初二第一学期那会还给校园广播站投过一次稿,当然,没能选入。
03
初中毕业就再也没机会上学了。爸爸通过熟人关系把原本第二天跟堂姐夫去深圳打工的我变成了代课老师。
人的命运在一瞬间改变。原本准备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我变成了为人师表。想着做代课老师,好歹也是与文字打交道,就答应家人不外出打工了。
只有初中学历的我来到安排代课的学校,被安排担任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担任语文教学从二年级跟随到五年级,五年级连任课两年。
还好,所担任的语文科目在当地学校之间排名算是前排优秀的,还排名过第一名次的。一共经历了五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之后又出来城里打工。
记得五年的代课老师生涯,空余时间能阅读到《人之初》、《半月谈》、《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与文字有关的刊物。但是都是借阅其它教师的。没办法,身处贫穷落后的山区,想读本书,真的很难。
04
做了五年语文代课老师后,外出打工。空余时间,花钱买《生活百科》阅读,偶尔会买《读者》、《青年文摘》。其实当时很喜欢阅读刊物,但是不舍得花钱买,所以阅读得也不多。奇怪那时候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可还没有智能手机出现哦。
05
结婚成家后,结束打工生涯,与家人创业。偶尔买《读者》、《青年文摘》,实体书《演讲与口才》、《方与圆》,《魅力女人》、菜谱类的刊物阅读。记得还买过读者精藏版,要20多元钱一本,普通读者期刊需要3元。
但是阅读得不多,主要是家人认为花钱买实体书、刊物阅读是浪费钱的行为。成年人要想做点不与赚钱挂钩的事情真的好难、好难。
大力支持小孩阅读的愿望,给小孩买很多实体书。小孩在小学阶段,还期期订阅《读者文摘》。智能手机出现前,小孩也爱阅读《读者文摘》,不知道是不是胎教的缘故?如今家里还有小孩订阅的《读者文摘》实体刊物2大纸箱。
06
近三年来,先后买实体书《白鹿原》、《小狗钱钱》、《财富自由之路》、《管道的故事》、《生活中的心理学》、《穷查理宝典》、《我和连岳一起成长》,基本阅读完。
下载简书,阅读网络写作者的文字。其中以杨小米、懂懂日记、爱跑步的妈妈、齐帆齐、蒋坤元、汾湖秀、姗姗来迟、水清亦有鱼、连岳、等写作者的文字。
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写下近800篇小文,累计20万字左右,其中公开10万多字。最近两个月坚持日更500百字以上。
考虑到买实体书太费钱,今年开始利用微信读书阅读。目前阅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逆商》、《写作是最好投资》《遇见未知的自己》《刻意练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乌合之众》《黑天鹅》《洛克菲留给儿子的38封信》等。很多书都想阅读,但是打开就是读不下去,或是读不懂,大部分只是挑选阅读了一些内容。
07
如此梳理下来,自己骨子里还是喜欢文字的,但是输入太少。输入少自然就输出也少。
前半生没能满足喜欢文字的愿望,后半生会好好利用互联网阅读,继续喜欢文字。
还是坚信吸引力法则:当你想做成一件事情时,身边的人会为你打开绿色通道。这不是嘛。喜欢文字、喜欢阅读,不舍得花钱买实体书,微信读书可以不花钱就能满足自己的阅读愿望。
互联网当下是美好的时代,感恩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