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极简主义——风靡欧美的工作与生活理念》这本书。原以为,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日本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一样,内容是通过摆脱物质对心灵的羁绊,简化生活、轻装上阵等等。读完才知两者大相径庭。
作者系统地分析了从如何寻找简单的解决问题方法、设定清晰的目标、把握项目进行中的细节,如何合理分解工作任务、控制完成任务风险、细分任务完成标准等方面简化工作,同时也强调要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只有对项目从计划到实施再到完成,落实好每一个环节,减少失误和意外,就做到了"精简"。
这本书谈得更多的是工作,所列案例基本与生活无关,虽然其中的理念我们也能扩展延伸到生活中。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七大理念,而在阐述每个理念时都通过提出问题、解说理念、理念应用、案例分享、开始行动五个部分进行一一论证。
理念一:事情其实很简单。告诉我们处理事情应积极寻找最简单的解决方案,避免复杂。因为简单是成功的关键。
理念二: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清楚列出项目清单,并知道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观点和需求,知道如何确立合理的目标,尽可能满足他们。
理念三:任何事情都有连续性。了解项目进行过程的因果关系及可能发生的细节,尽可能将计划做得详细周全。在有一堆问题需要处理时,将之按连续性排序,清楚选择应优先处理的事情,并快速推进。
理念四:如果不去做,永远都做不完。工作目标确定后,就要去行动,要将工作落实到人。借鉴舞会卡的方法从供需角度安排好工作时间,尽可能排除超出承诺范围的工作。合理安排团队成员分工,规避劣势,使团队的力量最大化,避免因超出能力范围而无法行动的工作。同时,还要对工作中存在的干扰留出时间,保证任务按需要完成。
理念五:事情往往和预期不一样。在工作中,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总有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因而在做计划时应考虑应急措施,遇到突发情况时强制执行。也可以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前考虑对策。
理念六:明确界定事情的结果。将要完成的项目尽可能细化,明确工作目标和成果形式,使我们能实实在在看到检验标准并能够掌握,知道一件事情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彻底完成。
理念七: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论你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讲都会影响别人,你要了解你影响到哪些人?他们有哪些观点和需求?并在做计划时将这些人感受考虑在内,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顺利实施。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对照书中理念,感触最深的是理念三,"任何事情都有连续性"。就拿我单位开评审会来说吧,一般评审会会议时间是半天,约三个半小时。会议进行的顺序是设计院汇报——参会人员质询——专家发表意见——参会部门发表意见——专家汇总书面意见——设计院作表态发言。以前对设计院汇报和专家发言不限时,经常这两个环节就占去两个多小时。而且专家整理书面意见是等部门发表意见结束之后,后两个环节往往在剩余的一个小时内做不完。没办法,只好会议延迟。弄得参会人员意见很大。
后来,我们对会议每个环节进行多次测试,在保证会议质量的前提下,确定设计院汇报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每位专家(一般是5位)发言不超过15分钟。为了保证专家发表意见充分,提前将评审内容电子版发专家邮箱。在部门领导发言时,专家就退场去整理意见。省略设计院表态发言时间。经过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按时结束会议。
刚拿到这本书,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进行浏览,想知道《极简主义》是什么?书的封底有个解释,即:
沟通极简:与人交流要直截了当、清楚明白
信息极简:精简信息源,只浏览与己有关的信息。
物质极简: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
精神极简:一生只追求一种精神活动,然后把其做到极致。
感情极简:不滥情、不矫情、不藕断丝连,一生只爱一个人。
工作极简:分清轻重缓急,不拖延、不堆积,专注做好最重要的事。生活极简:绿色、健康、慢生活,给自己一点空间,对无聊的应酬说"不"。
可看完整本书内容后,发现作者要表达的根本不是封底的那些概念。如果要牵强地找出一些联系,就是关于"工作极简"的表述吧。我不明白出版商为何要作这样的设计,给读者这样的误导,是担心书的内容不被人接受吗?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