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这是人之常情。《礼记》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人情世故。人情世故,人情在前,没有人情只徒留世故的“礼上往来”,对不起,我不喜欢!
01
一天,几千里之外的闺蜜给我打电话。
电话那头火急火燎地说:“你明天去喝M家满月酒,一定也要替我送个红包。”
我:“为什么?你不是说等M带小孩回家后,你亲手送吗?”
闺蜜:“可是,她刚才又给我打电话了。她跟我说明天给小孩办满月酒。邀请我过去。你知道的,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怀中还有七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婴儿,这么远的路,几千里地啊,叫我怎么去啊?”
我:"又给你打电话?以前打过?”
闺蜜:“是的,M的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打过电话。我本来想等他们回来了,我送个礼物或包个红包给她。可是,今天他又给我打电话了啊,他明知道我的情况啊,这不明摆着吗?看这情形现在不送不行啊。”
我们俩心有灵犀地相互嘿嘿一笑,随即挂了电话。
“不送不行”这四个字一语道破天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闺蜜当初生小孩时,M也挺着个大肚子,且预产期在三个月后。
M知道闺蜜生了小孩,就跟闺蜜要银行卡账号要转账上礼。闺蜜几次三番地说不用了,不用了!一直没给M银行账号,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M托闺蜜办事,产生了一定的费用。M再次向闺蜜要银行账号,闺蜜就给了她。结果,转账时M就给闺蜜多打了些钱,说是补生孩子上的礼钱。钱都打到账了,总不能再打回去吧,闺蜜就免为其难地收下了。
三个月后,M的小孩如期而至。这不,要账的就来了。就这样“礼尚往来”变成了“礼上往来”。
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像M这种人把送礼当成了一种商品,一种投资,送礼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快速的收回成本和利润,千方百计地算计投入与产出。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到了极致。打着“情”的旗号,行着“利”的勾当。这样的礼尚往来,我真心不喜欢。
送礼前首先考虑成本与回收的,比比皆是。如果说M的例子很普遍,那么下面这位绝对堪称奇葩。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一到我家就笑笑地说:“某某要结婚了,他给我打了个电话。你猜他怎么说的?”
我:“这还用猜吗?邀请人参加 婚礼的不都是套话吗?我于某时在某地举行婚礼,希望携家人参加。”
朋友:“你只猜对了前一部分,最后一句特经典。打死你也猜不到!”
我很好奇:“那最后一句说的是什么啊?”
朋友叹了一口气,拉长了语调,摇了摇头说:“最后一句是:你结婚时,我是去了的哈!”
“哈哈哈,哈哈哈......"真让人笑掉大牙!
“你结婚时,我是去了的哈!”这句话真是经典,就是明确地告诉你,因为你结婚我上了礼,所以我结婚你必须得把礼钱还回来,无论能来不能来。
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是将“礼”的往来建立在“尚”的基础上,基本身是一种高尚、纯洁、正直、温馨、友好的情感往来。适度的礼尚往来是人们融洽关系、交流感情的有效渠道。而“利”字当头的“礼”上往来,让朋友间美好的情感充满了铜臭味,闻起来让人胸中憋闷,恶心,甚至想吐。
03
讲真,我对你好,我不需要你礼尚往来。如我有事,无论是喜是悲。你来,我充满感激;你不来,肯定有不来的道理,我都懂。我不需要你隔空转个账,发个红包。这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我需要的是礼尚往来,而不是“礼上往来”。
真正的朋友,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真诚的拥抱,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真心的问候,足以慰藉我的心灵。请不要把礼尚往来当“礼上往来”。利益熏天的礼尚往来,对不起,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