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个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希望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通过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你的经验去积累。经验一定是你自己积累的,别人告诉你的一定是一个知识。
那么学习别人的知识肯定是你最经济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腾出很多时间去读书,主要是为了能够优质地在社会上生存。
汉朝有个人叫王充,他在《论衡》中说过的“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刺股悬梁”“凿壁偷光”,这些都是古人发奋读书的例子。今天它们都是成语,这些成语中的主人公在古代社会都成为了一代学者,都成为大人物。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很容易填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物质空间是非常容易填满的,但是精神空间呢?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填不满。一个人甭想把自己的精神空间填满,你在学习当中就知道自己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的。如果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会永远地去翻书,从书中获得乐趣。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就非常不容易。不要说在各个领域,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翱翔的时候,我们无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个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我们古人过去老是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人说得有理啊!我们不是每个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能够深刻理解。我小时候看书,坐着看半宿,躺着看半宿,一直到天亮。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晚上不敢拿书的,只要拿起一本书,只要这本书是我没有读过的,一定会读到天亮,非常有兴趣。一读书我就非常兴奋,不容易入睡。后来呢,我就发现如果我要想睡觉,第二天还有事情呢,我只好读已经读过的书,这样就能够容易入睡,因为这个书已经看了,没有那么兴奋。当然,这些都成为遥远的美好的记忆,现在拿起书来,我估计读不到30分钟就困了,就要睡觉了,但年轻的时候不是这个状态。
。
宋代有一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这个大臣在宋史上是有名的,他做过大官,在兵部和礼部都做过尚书。关于读书,他有一段高论,很有意思。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他说这些都是声音中最美妙的——是“至清者”。
我们古人实际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的声音及人为的声音,这些都是最美妙的声音,但宋代学者倪思最后说什么?他说“读书声为最”,他总结了这么多声音,自然界的松涛声、流水声、鸟叫声,晚上虫子的夜鸣声,弹琴的声音,落雨的时候滴答的声音,雪落下扑打扑打的声音,两个人下棋时候的棋子落声,煎茶的时候水咕嘟咕嘟的声音,这些都是极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被古人捕捉、入诗,在很多诗歌中,专门有写这种声音的。但是他却说“读书声为最”,这是他作的一个总结。
这是他一个读书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他最后总结道,人间之事,凡事都是利害相伴,就是有利就有害,只有读书,有全利而无一害。天下的事都是利害相随,两件事都是伴随的,只有这件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读书不分贵贱、老少、贫富,读一日就有一日之利,读一卷就有一卷之利。只要读了书,读一天就有一天的好处,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好处。
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理解这句话很容易,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深深地理解这个道理,一生中就会多读很多书。
人一定是到了没有挥霍时间的时候,才感到时间的紧迫。
人生读书的三个规划之后,再读书,就会觉得一切都变得游刃有余,就会理解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只要有书相伴,又愿意读它的时候,就会知道人生道路虽窄犹宽,虽崎岖也平坦,即便一生清贫,依然有乐趣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