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大叔 清江风情 7月19日
鹿院坪位于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境内鹿院坪组,距板桥、沐抚集镇分别为18公里和16公里,与沐抚办事处大庙村、前山村相邻,四面高,中间低,中间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形成幽深静谧的河谷。其深陷峡谷地缝中,四周绝壁环绕,境内间歇式分布着坪坝和缓坡地,山清水秀,慕名而来的游客称之为“世外桃源”。
鹿院坪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周的悬崖构成了天然屏障,整个鹿院坪形成一个条形天坑,仅有崖上人工挖凿的小路供当地村民进出。进出村落,还得全靠两条腿。从新田山上桥湾垭口到谷底桥湾,垂直落差500多米。从悬崖上凿路下去,有好事者步数,现存1528级石梯,因用了44道之字拐,则要多走1000余米。一边是石壁,一边是悬崖,稍不留神就有滚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因这种特殊的地势使得鹿院坪的山水林田及农舍至今保持原生态。
鹿院坪河谷是恩施大峡谷未被开发的景区之一,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落,这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它的奇观一点也不输于大峡谷。平均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1070米。河谷内有两条河流,一条叫中间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流经鹿院坪全境;另一条叫刘廖河,根据本地人对河流走势描述特征,结合方言读音以及风俗释义,我个人认为应当叫作“流尿河”更恰当,待有兴趣的驴友们自己揣摩、考证。
鹿院坪的得名与鹿有关。清朝雍正初年,因战乱造成四川及相邻地区人烟锐减,土地荒芜,朝廷大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大批贵州、湖南人民迁徙到恩施地区。湖南常德府桃源县裴科嵩、裴科乾、裴科禄兄弟等人迁施南府恩施县北乡板桥新田朝阳坪,试种从湖南带来的稻谷种,但只开花不结籽,意识到地势高了,便寻找地势较低的地方。
后来发现深山峡谷底部有一树木葱郁的地带,但无路下去。便在今鹿院坪河坪口悬崖上挂接36匹白布,揪着白布下到崖底,只见这里四周悬崖矗立,中间平坦,一河中流,百瀑边悬,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古木参天,十分高兴。但回去的时候,挂在悬崖上的白布被飞虎(鼯鼠)咬断,无法上去,且干粮已吃完。正着急,见一群美丽的山鹿沿河向上往今桥湾山崖上走,便跟着鹿走,终于爬上悬崖顶。
以后便从这里凿路到崖底,在河流两岸开荒垦田,成功种植水稻与油茶。部分裴姓人又从新田迁居这里,以后又有朱、周、李、侯等姓人陆续迁到这里共同开拓。
裴氏在鹿院坪的探寻发现过程中,因鹿引路走出困境,最先叫这里鹿引坪,后来鹿成了人们的好朋友,经常光顾人们居住的院落,便将这里叫成鹿院坪,裴氏族谱则写成鹿垣坪。
裴氏与后来的朱、周、李、侯等姓氏对鹿院坪的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中间河两岸的五个台地,称一至五坪,房舍也建在坪周边,形成河坪、穆家坪、鹿院坪、周家大屋、五坪五个聚落。整个鹿院坪约5平方公里,耕地280多亩,最鼎盛时期有长住居民70多户、300多人。近些年不少人因觉得这里交通不便而迁走,现剩30余户、120余人。
由于交通不便,现代建筑材料运入困难,鹿院坪没有一栋钢筋水泥房屋,石木结构的农舍立于平地,依傍山崖,有的一字排开有的横直变形,或一层低矮铺陈,或数层吊脚错落,树掩映,竹簇拥,花陪衬,保存着原生态的古朴与美丽,与周围的山水田园和谐相融。
自鹿院坪得到开发,人们在这里试种水稻、油茶成功,又挖掘出岩煤。烧煤节薪使这里山清水碧,米白油香,成为高山里的一处奇地。为了与外界连接,鹿院坪人除开凿了桥湾通往新田的道路,又先后开凿了通往沐抚、前山的三条道路,但每条道路都艰险无比,往沐抚的道路还需用木梯连接,进出实属不便,这里的人们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这些从湖南桃源县迁来的鹿院坪开发者的后裔们,一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且又由他们建设了人寰中的新桃源,乐意在这里安居乐业。直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他们才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认识到地域劣势给自己带来的贫穷,于是愿走的走出去了,不愿走的则盼望改变生存环境,由贫穷走向富裕。
游鹿院坪赏景,同时也是一次探险。首先就要经受桥湾垭口到谷底桥湾1528级石梯、44道拐的考验。其实石梯仅有二尺来宽,一边是石壁,一边是悬崖,悬崖边是山林杂草细竹灌木丛,可以从心里上提供给驴友们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好在中途还有一碗水、山神台、观景岩可供歇息 还有一个五星级天然绿色环保厕所令人神往。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碗水。从桥湾垭口下行300步左右,一个大的之字拐,右侧悬崖石缝中,一股细流顺岩壁流下。再距地一米多高青苔绒绒的岩壁上,村民凿开岩石,凿成一个椭圆形的小水坑,清澈见底,深仅五公分左右,形若贝壳,壳沿左侧斜方一张巴掌大青翠欲滴的落叶,叶子上搁放一根晶莹剔透的塑料吸管。壳外侧凿有一指宽的小槽口,坑中泉水汩汩顺口溢出。
初见这景,小有感动。见一驴友掏出旅行水壶,掂起塑料吸管,一端沉浸入小槽口溢水中,一端接入低位的水壶瓶口,三两分钟接满水壶。依样画葫芦,倒掉手中没喝完的半瓶矿泉水,接上满满的一瓶,仰头喝上一口,透心凉,心飞扬。
踩着石梯往下探,石阶宽约二尺,青石铺就,陡峭曲折,五步一转,十步一回。两条腿一颤一颤的,颤得让人心慌,让人发软,豆大的汗水密集地砸向石梯。费时不多即顺利下到谷地桥湾。
桥湾因有一座木桥而得名,桥是用原木绑扎而成的简易桥,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湍急的河水穿桥而过,让人心惊肉跳。这条河叫中间河,因正处于两边群山而得名,发源于东北方向的峡谷深处,是那种山石崩塌经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河流,平时绿水浅缓,涓涓流淌,一下雨,山洪爆发,河水陡涨,雷霆般吼叫着冲向下游。
桥湾河木桥是在石头上打孔立柱架原木的桥,桥柱、桥梁、桥板全部由原木构成,桥栏杆用粗长的竹子藤条捆扎。中跨两块巨石,两个桥墩、三个桥洞的大型原木架桥。桥下清流激湍,远近青山矗立,头顶白云翻涌,临此胜境,胸襟大畅。呆呆看着这座用原木板铺扎的简易木桥,它为什么不是直的?
从桥湾桥沿中间河南边的林间沙石小道,蜿蜒东行,路旁绿草青青,野花烂漫。山脚边的树木,已是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流连过两三座竹木桥,有一处滑坡路段,30多米宽,村民顽强地从沙石中掏出一条尺多宽的便道,靠山垒石挡住泥沙,临河砌石加固路基。此处立有一块警示牌,提示下雨天应该比较危险,须快速通过。
正在观察路况时,只见前方一村民从山湾处转出,打杵开路,背篓上负重高耸。行到近前,老乡热情满面,“您是来旅游的么,路不好走吧,您慢些哟,今天前面来了十几个人。”边打招呼边停在路边给我让路。
老乡用打杵歇住背篓,朴实的汉子,大概四十岁左右,笑容亲切,圆盘大脸,满面红光,棱角分明,高鼻大耳,精神的黑发平头。内着一件蓝色字母恤衫,外穿一件褪色的蓝涤卡中山装。这衣服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记得在八十年代初,几乎家境条件稍好的都有一件蓝涤卡中山装,那时是很风光的,相当于现在顶级的名牌服装。蓝色长裤,脚蹬一双高帮破烂解放鞋。这身装束,在现代都市人眼中那是一点都不搭。
拉住攀谈打听,老乡姓裴,倍感亲近,因为我的老家也是湖南桃源县,此次探访鹿院坪,就是想看看桃花源的家乡人在恩施又开辟了一块怎样的新天地。
只见老乡背上摞着三个背篓,是自家用竹子编织的,形状和手艺在我的眼里也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粗犷。背篓上边横放一鼓胀的白色编织袋,可能装的是山货之类的,感觉背篓里山货很沉重,没有细问。老乡以本地山里人的速度还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爬上桥湾垭口,再垭口搭车到新田坪或板桥镇去,卖背篓和山货。
担心滑坡路段有落石,不便停留,互相道别。转身回望,高耸的背篓下,蓝色裤子后面两块灰白色的补疤格外醒目。
村里的人们还沿用着几百年前的耕作方式,自种茶叶自煮酒,用木柴烧火做饭,取暖随便出门就能挖到煤(煤是裸露在地表外的一种岩煤)。村民住的是石墙土瓦吊脚楼,有些破旧。进出村子全靠步行,物资转运肩挑背驮,溪沟上架的竹木铺杉皮的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