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不需要动脑子去学,只需要用心。
——题记
在艺术的世界神游了几千年,发现有些时候云里雾里,觉得老师说的都对,仰慕钦佩,不过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好似什么都没留下,有一种过目就忘的挫败感。成年人的学习,可能就是这样,总想通过别人眼中的世界来唤醒自己的世界。这种感觉就如同你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一旦把书本合上,便会全部清空,没有一点实操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是我们苛求的太多的缘故,如果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观点对你有用,那就是值得的,同理,当你从几天的课程中学到了一点实证的方法,便是足够的。
翻看自己的笔记,发现能让我心里有感应的,让我愿意驻脚的地方,肯定是自己笔记记录最多的,进而让自己主动消化、主动去延展的。在今天的复盘过程中我采用了“归纳法”、“规律法”等术的工具,当规律呈现的时候,早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每个人看同一幅画、一幅字的感受都不一样,让你有感应的东西,就是你的天命,你在艺术上最容易被开启的一扇窗。
那些让我“心动”的时刻,字多于画。
博博源泉,浩浩其身,超以外象,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空寂之美、至静至动、出乎自然、一画开天、一团龙气、神意清明,大而化之,自生自化,笔酣墨饱、元气淋漓、一笔草草、清明朗润、平淡天真、笔简意繁。
每当出现这样的语境,内心就会不自觉的被点亮,“顺藤摸瓜”我发现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从心底发出来奇妙的赞叹,摘抄一段,大家一起感受下: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我想,对于文字的热爱是我与传统文化连接的门,轻叩见响,再入心门。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你的心动时刻,找到了吗?
启示
如何培养孩子,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婴幼儿期
多讲故事绘本(中国传统文化类),听传统音乐,多给孩子读古典书籍。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性偏于无意识接收的状态,只要父母给孩子输入合适的频道,孩子会不自觉的接收。比如,当我听到《声律启蒙》中“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夙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的时候会不自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