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了,只是如何正确的理解起跑线,是很复杂的问题。有段时间“拼爹”这个词,认为一切都靠爹,这应该是一种极端的错误理解。而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所以去给孩子上很多培训班,这种理解的也很多。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家长,要求孩子在家必须用普通话或者英语交流,还会自己给孩子布置很多作业。我想起跑线是什么,有那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过是拔苗助长,需要我们仔细的学习思考。
我认为,好习惯是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的。一个好的习惯,如健身、收拾整洁房间、经常看书、喜欢挑战自我这些,都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很难逼迫孩子养成的。如果父母不喜欢运动,房间乱糟糟,不怎么看书,遇到挑战就逃避,却要求孩子这么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我女儿所在的班上,老师就要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个不怎么读书的父母,是很难养出爱读书的孩子。一个喜欢打麻将看电视剧的父母,孩子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事情是正当的。而当他们成年以后,估计也会潜移默化的认为大人该干这些。还有一些习惯,如守时、有礼貌、言出必行、早睡早起等,一旦养成了就会伴随我们一辈子。而如果没有这些习惯,成年以后就只能很改善,很难改正了。
思维方式也是需要父母逐步教给孩子的。遇到事情积极主动,聚焦自己能解决的部分的父母养出的孩子也会这样。那些喜欢怨天尤人,抱怨指责环境的父母,孩子也会这么思考。正是这些思考方式,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未来。反思一下我的成长历程,作为农村孩子,在很多方面是在小时候没有接触到的。动物园、科技馆我都没有见过,什么兴趣班也没,但是父母教给了我很多朴素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一条做事情要少给人添麻烦是他们经常跟我说的,也是他们自己那样践行的。这条对于我后来工作后,做成一些项目很有帮助。避免了很多人帮别人解决一个问题,带来两个新问题的坑。笑来老师以前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想学一门课或者一个技能,先了解一下如何学习成效比较快很有必要。语言、运动、艺术等就是要多练,重复重复再重复。而有的学习需要的是不断的训练提升思维能力,如数学物理一类的,低水平的重复并不能帮助我们提升。
吴军老师有一本书叫做见识,强调的是见识对于孩子的影响。我认为见识也是造成孩子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之一。一个和大自然接触少的孩子,以后热爱自然的可能性会低一些。一个在小时候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一定会和其他人不一样。增长孩子的见识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条件旅游,也要和孩子一起从电视、互联网、书籍上了解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我们各种不同的人。所谓的三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我们成长期间的见识来塑造的。
对于技能类的培养来说,很多起跑线并不太重要。虽然很多艺术类的培养像钢琴、体育需要小时候打下基础。但是如非是做专业人士,只当一个业余爱好者,后面有兴趣再学也来得及。有个报道80多岁的老太太学习绘画还能办画展呢。我初中同学都是上初中才接触英语,其中有一个后来上大学过了英语专业八级,并不比那些城市里面小学就上英语的差。很多技能类的学习,在后来学习能力强了以后,可以很容易的学会。我上大学才开始学习计算机,到大二之后其实已经看不出来和其它小学就玩过小霸王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几个在幼儿园就学了上千汉字,学了拼音和数学运算。等到二年级的时候,这点差别就完全不存在了。我想技能类的并不存在多少起跑线的说法,学习最小必要知识后,大家的差距很小。如非孩子是一个非常天才的人,用不着提前报培训班。
如果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思维方式,增长我们的见识,而不要过多的花费力气在技能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