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群在其《将军令》中唱道“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但从人文的角度看,中国的月亮却肯定比外国的月亮美。
在近一期央视《经典咏流传》中,萨顶顶以其婉转、空灵、脱俗的声音特质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精彩演绎出来,让很多鲜有或是不再关注诗歌的中国人,再一次感受到了明月、江水、春色、寂夜等诗歌意象的美。在此,闲云君给大家说说古诗词中明月那些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
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该诗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月亮,永远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