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现在的爸爸妈妈,对“延迟满足”这个词并不陌生。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能力。
通俗讲,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
现在,一些育儿专家讲,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以便将来有更强的抗挫能力和耐力。可能,专家和家长都看到了这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2
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心理学家沃特.米歇尔进行了一系列“棉花糖”实验。他招募了600多名儿童参与。实验开始,他在每个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放了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孩子,他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他回来后,如果棉花糖孩子桌上,他就会再给孩子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结果,有的孩子在几秒钟后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糖,有的等了十分钟后,在最后一刻吃掉了糖。有的孩子为了抵抗诱惑,会不断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证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
14年后,沃特.米歇尔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结果显示,当年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可以进入好的大学,SAT成绩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210分。
从这个实验里,我们看到了,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就有着关键影响。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3
所以,我们的专家、父母都千方百计地想要“锻炼”,“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在一次家长的微课上,我也听到了某专家讲,家长可以培养三岁以上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
有一度,我也认为,不必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望,让他们学会了等待,才会更加珍惜得来的不易,才能体会更多的喜悦美好。
因此,本来可以当下满足孩子欲望,却刻意各种理由推托,让孩子等待。
更有甚者,还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从小规律的饮食作息,按时哺喂。即使孩子饿得直叫,也要掐着点儿,到时间再喂奶。
直到有一天,我在“得到”上听到了一段音频,才恍然大悟,开始查找相关资料,才发现自己的了解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并非事实全部。
4
“棉花糖”实验是有后续改良版的。
罗彻斯特大学重新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孩子分成两组。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第一组的工作人员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第二组的工作人员空手回来,向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一遍,只不过这次许诺的是有新贴纸,同样是1组孩子得到新贴纸,而2组的工作人员再次空手道歉。
在经过前两次的情形后,开始引入“棉花糖”实验。结果却非常大出所料。1组,也就是工作人员两次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2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其实是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大人对孩子的承诺能否“说到做到”或兑现是否良好,是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
5
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家长“哄”孩子的情况。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家长就说:“你今天好好上幼儿园,放学后妈妈给你买个好玩的玩具,好不好?”。孩子听到这话,破涕为笑,乖乖跟着老师进了教室。我们也长长松了一口气。
放学了,我们去接孩子,却把对孩子的承诺抛在了脑后。孩子见着妈妈的第一句话,“妈妈,我要买玩具”。但是,家长往往在这时候以各种理由不想给孩子买,说,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今天不买,改天再买。或者说,我们去游乐场玩,改天再买玩具。
我们家长把对孩子的承诺只是当成了当时“哄骗”孩子顺从自己的工具。
我自己在带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提的要求,自己实在是做不到,我会给他解释妈妈做不到的原因。如果答应了孩子,就想办法做到。
还记得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儿子情绪有些不太好,老师就抱着哄他说:“老师带你去后面院子看蜘蛛,昨天我们和小朋友一起看蜘蛛可有意思了,是不是?”。儿子点点头,表示同意,在大厅等着老师安顿好其他小朋友。
老师在安排好其他小朋友后,拉着儿子的手往教室的方向走去。儿子走了几步,停了下来,松开手站在一边不动,也不说话。老师连忙说:“我们先去教室放了书包,再去看蜘蛛,好不好?”听了这话,儿子又重新和老师牵手走进了教室。
放完书包,我看老师带他走向后面院子,儿子的样子看起来很开心。
旁边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对我说:“你家孩子是答应了他干什么就必须要去做,我家娃有时候哄一哄,转移一下注意力就过去了,他没那么执着。”
我们常常把孩子自我意识的构建过程看成是“倔强”或者“无理取闹”,“哄骗”孩子听从我们的安排。
6
我们以为,家长“说到做到”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诚信做人的榜样,却不知道,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正是源于家长“说到做到”的及时满足。
正是及时满足,充满信任的稳定环境,才能让孩子对家长充满信任,相信他的欲望一定会得到满足,而愿意付出时间等待。也由此可见,“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不是刻意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营造一个信任稳定的环境。
对于和我一样担心,孩子的需要太容易被满足,他会不懂珍惜的想法的父母,可以看看李雪书中的这段话:
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价值几百块的电动玩具,孩子都能玩得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以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这是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异化的头脑想出来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下次,千万不要再用一个承诺去“哄骗”孩子,不要轻易对孩子承诺你做不到的事。随口的一句话,一个没有兑现的承诺不仅让孩子不信任我们,更加伤害了孩子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