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到了父母常见的三种陪伴方式:打断陪伴、平行陪伴、高质量陪伴。什么是高质量陪伴呢?和孩子在一起,清空自己头脑中的事,踏踏实实的在一起,关注当下,观察孩子,跟他一起玩一起跳一起疯。那么问题来了?有时候明明想和孩子一起玩,可我确实不会玩,和孩子玩不到一起啊!如何观察呢?如何关注呢?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系统思维的课程,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系统思维课一共有六次课程,分别从观察、探究、创新三大块来切入,今天主要分享观察这部分。
系统思维,首先来看什么是系统呢?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又是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前呢,提到系统我就想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可能与我的职业有关系),可是从概念上来讲:任何物品都是一个系统:一间教室、一颗树甚至一根笔。认识了系统以后,我们来说观察。
一、观察物品:
(一)为什么观察:我们观察这些有什么用呢?观察物品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来培养我们深度思考的习惯;找回我们的好奇心,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同时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可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多地帮助孩子。
(二)观察什么呢?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一根笔:笔帽、笔芯、笔筒,各部分的作用、材质、每个配件之间的关联;一个苹果:果皮、种子、果肉,种子切开后的组成、各部分的营养成分等;每一物品都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不同的角度也会提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不同问题,当我们试图去观察这些我们熟悉的东西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像孩子一样无知,只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对这些东西熟视无睹,让我们看这些东西时只是单纯的看这些东西,而割裂了这些东西的内部联系以及与更大系统的关系。
这是当初自己的一次作业,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药用价值、营养学、植物学等等。其实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起点,提出问题发现我们不知道的领域。
(三)如何观察:常用的观察的方法有:描述、列表、画图、命名等等,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仔细观察细节的过程。
(四)何时何地观察:答案是随时随地。系统思维是基于物件做教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同的烦恼:我总想给孩子挑一件能让他感兴趣的玩具,于是各种搜索,终于发现了一个我觉得很好玩的玩具,结果呢?孩子拿到手里往往是两分钟的惊喜各种摆弄,之后弃之不顾,反而对家里的瓶瓶罐罐、拖把扫帚更感兴趣。这钟做法是我在刻意为孩子寻求刺激,可当我们时刻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身边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学习资源,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可以改变的?我们就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感官刺激。
二、观察人:
当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想法时,矛盾就发生了,这个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比如: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关注的是什么?我们不带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样更有助于我们体会孩子的感受,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至于发生更大的权力斗争。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明白矛盾所在,然后反观自己的行为和方式,进而改善亲子关系。
这是两张心情词汇表。每天试着和孩子一起画一棵心情树,在树上添上每天的心情词汇,并描述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有助于了解自己也了解孩子。
系统思维分三大块内容:观察是最基础的,之后是探究,然后是创新。观察主要是对一个系统内的物品、人进行观察,然后将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平行系统或者更大的系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当我们从多维度进行思考的时候,改变也会悄然发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