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棂星门、泮池、中厅,我们就来到了文庙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大成殿。
中厅和大成殿的东西两侧到文庙东西两侧小太极训练场之间的地面上,均匀对称地分布着十六个高出地面、建在两层水磨石面上、四周都砌着水磨石块的长方形花坛。花坛葱郁的冬青树中间,都挺立着一株枝叶繁密的国槐。
通向大成殿正门的甬路是水磨石地面,两侧的砖漫地小道通向大成殿后面的杏坛。大成殿正门甬路两侧共四个苗圃,栽着柏树苗和冬青苗,苗圃边缘四角共种了十六棵垂槐,显得庄严肃穆。槐不也谐音“怀”吗?
大成殿建于一米五高的露台之上,露台由层层老灰砖砌成。露台四周布满了浅灰色的花岗石围栏,围栏栏柱头祥云环绕,每个栏板上都刻有巨大的覆莲花。这样的高台、这样的台阶,不禁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
大成殿维持了原貌,只是对屋檐、房顶等做了些局部维修,仍那么古朴。见证了岁月变迁、历经风吹日晒雨淋的墙体、门窗,虽然颜色陈旧,却还那么结实、整饬;檐窗上的雕花雕工细腻。
大成殿这座砖木结构的古寺,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屋顶和房檐。
它的屋顶是单檐歇山式建筑,整个屋顶以绿色琉璃瓦为主。前后两面坡结构完全相同,相交成横向正脊,正脊左右两端分别有一尊面向里的龙形雕像(称龙兽或螭吻、海兽),“吻”和檐边的钉瓦、角瓦是古建连接脊瓦坡面的装置。除增添古建的雄伟庄严和镇邪增祥灭火之意外,还有固定、阻挡雨水浸入之实用功能。正中立有九层宝塔叫“珠宫”,也同“吻”之功用。
前坡正中是一片菱形的绛黄瓦,它的四周都是绿瓦;坡面两侧呈浅绿色,颜色的深浅过渡自然。而正脊、边脊、垂脊、屋檐都是纯绿的琉璃瓦,突出了屋顶的绿色总基调。
后坡面有绛、白、绿三种颜色的瓦错落有致的排列形成,因没有鲜艳的大红色,所以不夺绿色的主色调。其实,不光是大成殿,整个文庙无一处有闪瞎眼的亮红,这与城隍庙步道边的建筑用色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于城隍庙步道建筑的富丽堂皇、喜气洋洋、个性张扬,甚至有点衣着色彩浓烈的乡姑气息;我还是钟情于文庙的古拙、淡雅、自然、内敛,因为它象极了东方读书人的淡泊、致远、雅致、骨格清丽的精神气质。
大成殿的左右坡面结构也一样。左右坡面的四条垂脊分别交于前后坡面的一端,每条垂脊末半端又形成一条依脊(也叫戗脊),排列着五只鸱(chi,平声)鹗鸟形雕塑,鸱兽的功用同脊兽螭吻。鸱即苍鹰,为恶鸟,意喻圣人有教无类,恶鸟亦被感化来归。垂脊与正脊和其上的兽塑合称“五脊六兽”,孔庙大成殿为九脊。左右坡面不同于前后坡面之处,在于上半部分与山墙形成三角形,下半部分是半坡;而前后坡面是整坡。半坡坡面琉璃瓦以白、绛黄、绿色瓦相间,白瓦为主,色调淡雅。
这样结构精巧的屋顶,平缓坦然的坡面,突出了大殿的雍容端庄、雄伟壮丽;加之四角挑起的斗拱飞檐的“飞举”之势,直线与曲线的巧妙结合,让人感觉端庄秀丽之中又见灵动轻快,静中有动,动静相间。
你注意到了吗?殿檐的四角,都悬有一只铜铎。这绝不仅是增添大殿的艺术魅力:有风来兮,铃声清悠;它还寓示着天将降孔子以大任,如铜铎般振人醒世。
那么,孔子究竟为什么被唐玄宗谥封为“文宣王”(这就是孔庙被称为文庙的由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最后追封为“古代先贤之集大成者、大成至圣先师”(即大成殿得名之由)呢?孔子的成就、地位、思想尽人皆知,但您知道孔子的家庭、父母情况、个人经历、政绩吗?知道得具体、准确吗?下边我就为您一一道来。
孔子的远祖为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因避乱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母亲颜徵在(其父第二妾)。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与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娶妾生子伯尼脚有病,又娶颜,比颜氏大46岁。公元前551年(距今2568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镇,因父母为生子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据《史记》载:他奔颅头,头顶骨中部凹陷且前额突出;长眼高颧骨,皮肤泛青,身材很高(如丘)却腰长腿短,上下部分不成比例;被荀子比作避邪驱神和送葬的面具,可见相貌之狰狞丑陋(现在的塑像不真实,特别是加的长髯)。
也许您很纳闷:旧时特别喜欢美化、神化名人的出生,为什么独独孔子这个最大的名人没有享受这一礼遇呢?我想:也许统治者认为,象孔子这样出身的人,后来都能成为圣人,那遑论他人乎?这样“遵从历史真实”会更有榜样的教育意义。
孔丘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子俩不被施氏容,只好移居曲阜阙里,相依为命,年轻时曾做过为人相礼、料理丧事的工作。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其间的孤苦、贫穷、艰难可以想见!19岁时与亣(da,去声)官氏结婚,20岁时做了仓管员(之后也做过管理牲畜和营建的小官),当年生下儿子。因当时鲁国国君送来一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就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66岁时妻丧;67岁时在弟子冉有的帮助下,结束十四年周游(实为流亡)各国饥寒交迫的生活回到家乡;68岁时儿子也先他而去。
在他73年的人生中,历经幼时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种种不幸!灾难接二连三,命运何其悲惨!且一生政治主张无国君采纳,十四年游说诸侯颠沛流离。但孔子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怨天尤人、消沉颓废,他首办私学,使教育不再是贵族才拥有的专利;他因材施教,培育出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士;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教育和整理历史典籍文献上。他真正印证了“圣人不惟有超世之才,更具有坚忍不拔之志”!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十五岁起就开始学习“六艺”。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
孔子“三十而立”,自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并且创办了私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五十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司寇(主管司法刑狱)、相事(以相礼资格参加当时的国君会议)等。
孔子立志学习,不是仅限于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还有更大的抱负,就是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认为: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应该参与管理,治理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即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人生价值。
孔子自己以身作则,“学而优则仕”。史书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孔子已经当上代理宰相了,这几乎是文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
那么,孔子的政绩如何呢?他的那套治国理念有用吗?史记上说:与闻国政三月,粥羊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简单的说,就是做买卖的都不随意哄抬物价了;社会风气好,人们都路不拾遗了;从四方来到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部予以接待,如同回到了家。但鲁国的兴起却引起了齐国的恐惧,在齐国的糖衣炮弹和调拨之下,国君鲁定公赶走了孔子。无奈之下,孔子只得出走故土,周游列国。
孔子的学生又怎样呢?史称孔门十哲,皆为“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孔子的教育,教学氛围异常自由活跃。比如教学地点自由,山间野外随处都是课堂;教学方式自由,师生互相问答,学生可以质疑老师,甚至说老师迂腐;课堂气氛轻松,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学生读书时,师则“弦歌鼓琴”。这样,充分调动学生潜能,使其自由发展、主动思考。
孔子善于教育各种学生。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是被孔子教训最多的学生。子路自幼家庭贫困,性格豪爽,喜打抱不平,平时的衣着打扮比较另类。孔子曾说: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着华贵的衣服站在一起不难为情的,恐怕只有子路了。
在没成为孔子的学生之前,子路好勇斗狠,有点现在所谓的地方一霸,二人本无交集。可偏偏有一天,孔子和子路撞上了,子路便要孔子难堪,因为子路有点反感孔子这样的人。子路就不依不饶,故意挡住孔子的路,任孔子怎么道歉,就不放行。这时孔子充分发挥了“诲人不倦”的口才,最终说服了子路。
子路觉得遇到孔子这样博学的人很难得,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于是决定拜孔子为师。但拜师孔子后,他依然保持了可贵的直爽性格,不信权威,敢于指出孔子的错误。孔子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子路“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孔子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人。他毫不避讳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强调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不择手段来达到。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孔子对音乐的研究、欣赏古乐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其纯真可见一斑。
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才敢向恶的势力挑战。他痛骂陪葬风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到宰予昼寝,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孔子富有同情心,待人真诚。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一次,他家的马厩失火,孔子焦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他家的马伤了没有。
孔子很幽默。他周游郑国时,一守城门者形容他为“惶惶如丧家之犬”。子贡将其原话告诉他,孔子听后莞尔笑道:“像丧家之狗”这句话说的太神似了!
孔子以一介布衣,虽受到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死后只有三间破败的茅草屋;但生前流亡各国时却有众弟子誓死相随,死后又有众弟子为其守灵三年,孔子有何等超凡的人格魅力啊!
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齐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却常见与耶稣、穆罕穆德、释迦弁尼相提并论。
我尽力用自己的笔,是想为大家还原、呈现一个不太被大家熟知、更真实、更接近历史本真、更有血有肉、敢爱敢恨、诙谐宽容的、“原生态”的、活生生的、草根的、可以亲近的孔子。他是人人都学得来的平民的励志榜样,而不是那个被那些统治者神化的、推上神坛、用于“治人”的工具!
通过文字,我们与两千六百年前的鲜活的孔子晤面、对话;而圣人,也穿越2600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我们仰视,我们也平视,我们想明白自己的精神血液里、文化基因里,有多少孔圣的因子;而最终,我们被尼父的思想光芒、人格魅力所倾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都如江水,包括时间、空间,终将逝去;而孔子,过去、现在、未来,在东方和西方,仍光耀千古、曜曜(yao,去声)其华!
我们,则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孜孜以求: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李欣于丁酉年八月二十七日零时二十分,书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