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大词,简单说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比如儒家精神,比如基督教思想等。文明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比如国家的产生,铁器的应用,礼仪等。标题中的“文明”是指形容词,指具备文雅等方面的内涵。
中国文化如果简单的说是儒释道三家的杂糅。虽然佛家的文化属于外来,但其精神与中国的道家融合得极好,遂产生了本土的佛家思想——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家。
说到此,这正反应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可以很好的接纳外族的文化。这个传统在禹夏以来就很流行,华夏民族经常展开与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交流,最流行的通婚,尤其是贵族之间通婚非常普遍。后来的赵武灵王还幅度极大的展开了胡服骑射运动,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文化上,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交流归交流,毕竟我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强劲有力,对周边的民族有着很好的影响。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周公时形成一个高峰,周礼灿然完备,到孔子则提升为仁学体系,这就形成了儒家文化。这是后话,在儒家学生真正形成之前,华夏文明也已经有了鲜明的特征,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有着鲜明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倾向:
一是反对霸权,视称霸者为蛮夷,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常怀称霸之心,自高自大不与中原诸侯国来往,被称为戎狄蛮夷。华夏文明崇尚和谐、和平、共处等,视战争称霸为野蛮。甚至讨伐无道本身也属于无道,周武王灭掉无道的商,叔齐和伯夷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坚持的就是这种文化。
二是崇尚礼仪制度,且推崇农耕文明。反之则为蛮夷。这一点要分开看,崇尚礼仪毫无疑问是对的,是文明的表现,那些少数民族就很缺乏这一点。但只崇尚农耕社会而轻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则有一定的偏见性。
说罢中华民族,再简单说一下我们的近邻大和民族。《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激情做事,常走极端。其作为国家象征的樱花,开放时无比绚烂,一场风雨迅速残破不堪。这背后也许与其地理特点有关,日本四岛分布在地震带上,不定时的毁灭性的地震会让人恐惧和虚无;且山多地少,资源贫瘠,要想生活好,就要靠抢(古代)。这样的生存状况似乎铸就了大和民族的特点。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其根源也与此密切相关。
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积极与平和,既要生生不息,又注重礼仪道德。确实是文明的文化。
说到文化,还要澄清一个小问题,就是要区分流行的思想和学术思想。比如儒家思想在流变中产生了很多歧变(站在学术角度),汉朝的董仲舒的“人是天的副本”,宋朝朱熹的理学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儒家讲“尽心知命”,强调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积极做事,而不指望外在的标准。但儒家在董仲舒的积极推行下成为“国教”,朱熹在当时也影响巨大,其理学思想成为当时流行的道统思想。不仅学术思想这样,各朝各代的统治意识也不是纯正的某一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权宜之计。所以,文化的真正本源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去探寻,而不能简单的看流行和政权的推崇,舍此,就没有文化和思想纲骨,文化人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独立精神与尊严,容易堕入愤青、功利主义或虚无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