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老师的喜欢自己实践营进入了第4天的课程,这一次杨帆老师要带大家来移除心中的偏见木马。
杨帆老师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详细讲解了我们会形成一些偏见的原因,以及面对这些所谓的偏见,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就像杨帆老师所讲的,一些偏见木马的形成,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内心的恐惧。当我们把一种行为与自己的不安、焦虑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会对这种行为形成恐惧。
而我们从小到大很多偏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们的父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的祖辈以及父母一代的人都渴望稳定、钟意安稳、害怕变动。好好读书,找个稳定的工作,娶/嫁一个一样老实本分、安安稳稳的人生活,一代一代地把安稳延续下去,是他们最美好的人生期待。
所以一切有变动可能性的事情,他们都不喜欢。同时,他们依旧对很多事情贴满了标签。比如,“无商不奸”,觉得天下做生意的人都不可信任,觉得广告都是骗人的,无事献殷情的都是非奸即盗。诚然,社会上有太多骗局让他们觉得恐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相信。因为一旦上当受骗,其结果可能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但也正是这样的简单粗暴的规避方式,也让他们思想变得更加单一,缺乏可能性。在看到那些罪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也不缺乏即是好人也是生意人的人。
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我们当地的企业家,做企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事业和社会责任,而不是利欲熏心,仅仅为了将利益最大化。比如,一位制造塑料螺杆的企业家,他同时也是一位精通技术开发的发明家。他不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或者像有些急功近利的商人一样看到房地产火爆就去投入房地产。他一门心思就是想怎样不断升级完善他的产品。他开玩笑地说,他的妻子就常常抱怨他,回到家啥事儿不干,就是琢磨他的产品。
我是不会相信这样的商人会与“奸”联系在一起。我也愿意相信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这位爱琢磨钻研的企业家一样,以造福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为己任。
正如杨帆老师说的,每一个瞬间有1100万个信息在我们周围,但我们人类在这一瞬间只能处理40个。
那么,为什么在这1100个信息当中,我们会选中这40个信息呢?在那么多的选择和可能性面前,我们却用这40个信息的认知框定了我们的整个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就像我的父母那样,当他们认定了“无奸不商”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就把商业所有的好的面向都排除在外了,而背后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不想别骗。比起费脑筋分析、分辨、筛选、甄别,不如直接用一条“无奸不商”最简单快速。如果孩子要找工作,那得去公家机构,因为私家机构不稳定,随时会倒闭。如果孩子要找对象,那也得找在公家机构上班的,不然没有安全感,人也不可靠。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如果你是个老实人、没有什么心眼、对人对事又比较讲情义,趁早打消做生意的念头,因为你一定被骗。这也大概是因为家中亲戚有过的经历让他们越发坚定了这一信条。
通过杨帆老师分析和解码,以及给出的破除木马的方式,我明白了,我的父母辈自然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好商人,但我们没有能力或者用不着花时间精力去甄别,如果要从事商业,那不是一般人、老实人能做的。他们心中有一种恐惧,恐惧受伤、恐惧被骗,但是又不能说是自己无能。
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我想也不需要去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自在就好。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木马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无论什么身份职业的人,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里都有好人坏人,不是位高权重了就一定品德高尚,也不是从事平凡的工作就没有“扫地僧”。衣着光鲜的未必是真富贵,而老实巴交的样子也未必不是伪君子。
我们用标签来定义别人,就把分析和判断的权利都交了出去,把提升自己观察和明察秋毫能力的机会都浪费掉了。我们可以真诚地与人相处,不期待自己的真心一定要得到回报,如果感觉不对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不盲目相信也不偏听偏信,该求助于人时不羞于启口,该快刀乱麻时决不拖泥带水。我们要做聪明的好人,而不是用各种标签、思维定势和恐惧来掩盖自己智识上的懒惰。
毛主席说过:“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所以,破除偏见木马不止让我们的心更加豁达,看人看事更加通透,反而也是最不易上当受骗的方法。
我喜欢自己能够看见恐惧。当我知道恐惧在哪里,恐惧也无所遁形。
无戒学堂日更第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