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读完这本书,一段往返于上班地铁上也能让人内心无比平静的独白,字里行间如甘泉滋润了清晨,如利剑击中了平淡,如曙光点缀迷茫,你总想着要去做点什么。
这是村上春树的独白,是他四分之一的奔跑人生路,也是我们正在经历或未来会经历的种种情形,许多情况我们无法预知,却似能感同身受。
一个长者走过的路,是他眼里的风景,是他面对抉择和坚持行动时的喜怒哀乐,我们能循规蹈矩的不过是在他的独白中做一个思考的第三者,寻一处思绪,找一份勇气,觅一份欢喜。
从叛逆少年到不知不觉步入古稀的老人
村上春树,一个身高约莫170的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都坚持跑步,在40多岁的时候开始了铁人三项运动,一个伟大的作家(兼跑者)。
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村上现象”。
被称为诺贝尔奖界“小李子”的村上春树,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7年被视是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但均没能获奖,就像他一直坚持每年一跑的马拉松,跑的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在跑的路上,终点总会抵达。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他从小喜欢读书,然而这个喜欢读书的少年却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学因为学分不够的原因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爵士咖啡馆,白天卖咖啡,晚上当酒吧。
他有着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青年人的毛病,也总是做出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决定,也因为这样一次次的决定书写了他现在的身份。
选择遵从内心,就守一份欢喜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25岁的村上,格外喜欢爵士乐,有时会省下饭钱来买唱片,毕业后在国分寺开了一家爵士乐酒吧,生意越来越顺,慢慢步入轨道,他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写作,经常要忙到深夜。
29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写作,这个决定如同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抛下所有选择画画一样让身边的人惊讶,朋友劝他雇人经营酒吧,至少还能有些收入,而他还是选择了负债专心写作。
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而他自己都没想到能靠一个职业作家而生存下去。
30岁那年,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获得了《群像》新人奖,就这样他成了一个新手作家,他开始规范自己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
何其荣幸,因为坚持,它才伴你一生
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在消耗精神力的同时,你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创造,如果身体的病痛分散了精神力,又怎么集中把写作这件事做好。
33岁的村上开始跑步,因为跑步只需要一双合适的跑鞋,一条还不算太差的道路就可以随时开始,在他看来这是很顺其自然的事。
跑步,给他带来了太多第一次,1991年用3小时27分跑了自己的马拉松最佳成绩,2005年盛夏的雅典第一个42公里,在北海道跑过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截止2004年已跑了6次波士顿马拉松和3次纽约马拉松。
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在个人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更为有效地燃烧,哪怕只是一丁点,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他日日跑着,月月跑着,年年跑着,直至此生。村上说假如有我的墓志铭,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他至少跑到了最后。
一场全力以赴,一段思考之路
村上写小说的许多方法都是每天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他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看世界变化,他观察擦肩的路人,感受他们的情绪,他倾听身体的控诉,忍受每次疼痛。
每一场比赛都无比真实,每一次训练都格外踏实,每一笔记录都是突破自我的兴奋与欣喜,每一单总结都写满了词句。
2006年村上开始了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一段独白写满了沉重,甚至读不到喜欢所致,他的身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他的比赛成绩不让人满意,他在经验中不断学习,不断试错纠正,这是他的快乐所在,兴味所在。
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才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再能最终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去眺望风景。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无须感觉,唯有向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你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变通,学会了让自己变更好。
躁动里读不到的平静,有他的一段段独白帮你整理思绪;繁忙里去不到的城市,他用脚步测量着寸寸土地;现实中过不到的人生,他用行动与坚持,忠其所好。
我是无名读者,像是这场跑道上的摄影师,除了走过的路,还有一段倾听,也许在某个视角,你也能留下一段你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