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工资,是个敏感的话题。
如果是上班多年的白领,基本上都知道,打听别人的工资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所以职场禁忌:打听别人的薪资。
昨天“2020上半年人均收入出炉”,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打开,因为每年出这种东西的时候,我永远是拖后腿的,更何况今年。
01、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4万,人均一直在增长
特别醒目的,就是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4万,包括我所在的城市,2020年上半年的人均收入也处于上升阶段。
转发到群里,跟各位分享:“你们涨工资了吗?”
一群人站出来吐槽:“你是不是白日梦没睡醒?”
大概我们都是拖后腿的,一直挣扎在几千块钱的月收入,结果一个疫情,大部分人歇业在家。
不用上班,天天呆在家里多爽啊?
是的,我们也曾这样以为,但真的呆下来了,才会惊觉可怕。日常是:物业水电费、一日三餐、孩子的网络课程费、房贷车贷……
然而我们的工资缩水了。
朋友A:“我发了底薪,最低标准的那种。”
朋友B:“不用干活,还给你交社保,发你两千块钱生活费,够意思了。”
朋友C:“我已经在计划赚外快了,要不然活不下去了。”
……
想想也是,因为疫情不上班,有些人失业,有些人带薪休息,有些人在家办公,有些人转业,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可支配收入还能涨,而你的……
我默默地看了一下自己的钱包,表示:我可能需要开源节流了!
02、你的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4万了吗?
说真的,挺羡慕那些超过的,只有羡慕没有妒忌没有恨。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在这办公,其实也很辛苦的。为了维持家庭开支,不得不冒着风险,继续工作,也是一种勇气。
朋友A说:“我到5月份才恢复上班,发正常工资。”
朋友B说:“我弄了一个外快,多少能够添补家用。”
……
在不能正常上班的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
你的收入减少了,家庭开支却永远不会少。
朋友A还开玩笑说:“幼儿园不开学也挺好的,至少省学费了,哈哈哈哈……”
在家庭的固定支出中,孩子的教育金占据着半壁江山。幼儿园不能开学,小孩子呆在家里,也意味着学费不用交了,确实是一种“节省”。
但光这样省,肯定不是办法,另谋出路,是很多人的选择。
朋友C说:“我们小区里,那个干旅游的姑娘,换工作了。”
在那段时间,大家不清楚未来会怎么样,但国际航线的旅游业大受打击,对某些从业者来说,确实造成了一些麻烦,因此“重新择业”成了一种选择。
假设从1月到6月份,需要收入超过3.4万的话,每个月平均工资需要达到6000块钱左右。
6*6000=36000元,如果再减去社保和五险一金,实际到手的,就不知道了。因为受地域限制,每个地方有所不同。
03、虽然没有达到上海、北京的线,那全国线呢?
上海、北京的收入比我们高,很正常,人家疫情期间,半年能够达到3.4万的可支配收入,也不算特别意外,毕竟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在这些地方还是可以达到的。
那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呢?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按几个朋友的收入来算,还是比较接近的。
朋友A虽然拿的是底薪(城市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但也有2000+元,六个月下来,也接近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47元。
而其他几个朋友,不管是转业,还是赚外快,几笔收入的总数,也基本上能够踩到这条线。
当然了,这也有可能跟朋友所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为有的时候,城市越大,它能够提供的机会也越多。
那么什么是可支配收入呢?
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这就不仅只是工资了,还包括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有说其他朋友时,会把他们的第二职业、兼职之类的,都算进去。
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重点——开源节流真的很重要。
它不仅能够创造额外收入,而且能够增加家庭的搞抗风险能力,比如疫情。我有一个朋友是写稿子的,小说、短视频剧本,什么活都接,表示人家居然还创收了——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拿到的报酬居然比他主业还高。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当别人的像朋友A那样只能拿点微薄的保底工资,维持家用时,他的收入还蹭蹭蹭往上涨,“加薪”了。虽然这个“薪”是他自己给自己赚的,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了一个事实,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我:“……”
果然,斜杠收入什么的,关键时刻就能够显示出它的优势了。
那么你呢,全国上半年人均收入新鲜出炉以后,你拖后腿了吗?你有没有想过,靠哪些方法,来增加自己的斜杠收入呢?
如果有好的办法,欢迎留言,给大家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