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父亲的民歌——读余华
作家阿来说,民歌不是个名词,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难以释怀的生命经历。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便是一首民歌——一首关于父亲的民歌。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尽管该书从语言、结构到情节设置都显得松松散散的,但通篇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关于父亲的苦涩和艰辛,轻而易举地就击中了人的心灵。作品中主人公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妻,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全家人能吃上一顿白面条,第三次卖血是为了救治得肝炎的儿子……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父母为儿女操碎了心”、一句是“为儿女的榨干了父母的血汗”,这两句话表达了父母的舐犊深情,但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我们却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一场父亲为妻儿甘愿榨干血汗的壮举。作者不否认人物、故事的虚构性,但弥漫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一份苦涩、博大的父爱,有谁说那不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呢
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在第一次知道许三观卖血后说,做人可以卖油条、卖屋子、卖田地,就是不能卖血。许玉兰认为,就是卖身子也不能卖血,卖血就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所以,许玉兰骂许三观把祖宗给卖了。许三观只是个平常人,这些世俗的观念我想在他的心中也同样根深蒂固,但在生活的大灾大难面前却一次次地卖血从而使家人化险为夷,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人世间最博大的爱!
余华说,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余华笔下的许三观,自卑懦弱,但在自己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骂骂咧咧。许三观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却不能容忍他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许三观的关于平等的人生观。这里作者或许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悲悯,或许是想表达对小市民阶级劣根性的一种无奈,但不管怎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却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一种关于父爱的深深的震撼。
原本在浙江海盐当牙医的余华,把南方的节奏的气氛注入到北方的语言之中,缅怀祖先,赞美劳作,以简单、质朴的民歌式写作,向我们演示了真情与感动的力量,我想这也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