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说起收集整理资料,就会被抨击,“你那些收藏的资料,看了多少?”现在特别好玩的网络现象是一旦开始有了抨击的声音,四面出来展现自己抨击角度的人群就出现了,随随便便个网友能能扯上几句,“读屏时代要埋葬知识了!”
好像读书比读屏高贵得不行了。
如果没有国家大剧院官网上的古典音乐赏析,没有xx思维的app订阅栏目讲交响乐,每个音乐一个故事,功力不凡,普通听众如何能真正感受到交响乐的普及?
如果没有微博上的各种碎片化读屏,比如财务自由、101种你意想不到的工作、职人精神、攻略干货等,你如何能扩大现实生活中的圈子界限看到更大视野里的东西?
在公众号里有中科院物理所植物星球书法日课等,如果不是它们去从最简单的开始给人们科普,大部分人真的很难在成年之后再去对其他学科感兴趣并深入进入体系化的学习的决定。
碎片化阅读和深入研究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存在于不同的阅读场景。他们并非矛盾,而不是非你即我的关系。甚至从信息扩散和传播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有莫可匹敌的优势。
早上看见atkio发了条推特——
“N社记者給总编打电话:美国对世界宣战了,咱们是什么态度?
总编:虾米?我怎么不知道?
记者:川普10分钟前发的推......”
笑归笑,段子手怎么就成了口中那个只会段子的人了?这背后的事实根据是,川普凌晨连发三条推特表示对《纽约时报》报道的不满,川普发推表示和台湾通过话了,川普发推......
段子背后,读的是书、新闻、各个学科的根基都在。如今大行其道的大号们动辄100000+阅读接广告到手软真的他们就是那么#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嘛#吗?抖抖机灵就成?他们之前的脚踏实地的广泛阅读量、精准的预感,严肃的文字训练、敏感的实事灵感抓捕、再组织能力这些才是真正的DNA,你再去分析每一篇,再也不是一条简单的可供于碎片化阅读。
且不说一本书,现在让人静下心来读一篇长微博都是难事。
碎片化中一部分就是微信长文、长微博、长便签、长图,他们能让你从头阅读到尾,是他们傻还是阅读者傻?谁都不傻,只是精准打到了读者的阅读点,哪怕是反对的声音——争议并不代表全错。
“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系列,XX那些事儿,这些搬运工和文字批发商,生存的土壤和机会都来自于人与人智识上的差距,如此方能“鬼子面前耍花腔。”
不要不承认,碎片化就是有养分的,在教益方面是有帮助的,在开启学科大门甚至有钥匙功效的。
大学更多学习的是学习深入研究的能力,如果你现在发现已经无法深入一个问题去钻了,想想大学都是怎么过的?如果你还拥有这项能力,恭喜你,你的大学学费并没有浪费。上课、分数、比赛、学生会没有那么重要,学习能力强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差不到哪里去。
很多朋友喜欢说外国多少年前就有大学了,意思是中国很落后,教育不行啊。其实外国古代的大学,也就是一群学者和学生聚集研究和讲课的地方,这样的场所中国夏朝、商朝就有,西周的中央大学叫太学,至汉朝已经非常完备。民间大学叫书院,由唐至宋,繁荣兴盛。清朝书院已超过两千所了。大学无罪。也别老什么都怪应试教育,要是真没应试教育,阶级早已分层,连权力和金钱的渣渣都不会掉下来。
而现代教育的进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我们困惑于很多的问题无法用任何的过去的教育和已有知识进行解答,然后同时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获取又几乎被网络降低到无门槛的状态。所以我们努力观察和自学,或者更加飞快地逃离。无论正面问题,还是扭曲问题的本身去躲避,这都是碎片化阅读所存在的意义——发现。
因为它可以不用积累深处,直接给你最后的结论,需要的是每个人求证的能力,而求证对错、与否跟原出处看起来实则关系不大了。
如此,抛开忧国忧民、个人作秀似的成分,碎片化阅读开启大门,迅速获取信息,好像也没有大错吧。
那...错的又是什么呢?
(只是属于那些碎片阅读后缺失思考环节的)人类吧。
ps:成长如果能给我带来任何的底气,就是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我行我素我做什么我负责,不用跟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对的或者为什么错了。比如现在讲述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益的。
pps:如果能换取某种自由,我希望是永远可以不用言语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