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常会听到读书无用的声音,每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总觉得他说的有失偏颇,但又无力反驳,在周围的生活圈里,确实有不少读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孩子,毕业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收入较低。有时自己也不免生出些疑窦,虽然心中那个理性的声音告诉自己读书肯定有用,但在社会实践中似乎又无用,理性道理与感性体验的不一致,有时不免有些疑窦。偶然之中读到王阳明心学,感悟颇多,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打开了心中多年的小心结。
说到读书,其实到大学毕业,我们所读之书远远不够。首先,知识领域宽度不够,很多大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其他专业知识涉足较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大学四年在专业知识上,多是基础理论学习,缺少实践应用。尤其是进入社会后,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都有你不可抗拒的要求,若自己不及时充电学习,仅仅抱守着个人专业领域的那点知识,最后只能在别人画的方格子里努力奋斗一辈子了。一家公司的老板,或者某家单位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更大的格局,而支撑格局背后是综合的知识结构,你要懂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等等。同时,还需要具备承受压力的素质,拥有足够的包容度,勇于突破内心的藩篱。若仅仅从大学毕业,就因为未找到理想工作,就得出读书无用结论,似乎有些妄断。
阳明心学也提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并不是说知和行的二元论,而是知与行是一体的,换句话说你知道,一定也是你实践了。不是先知道,后实践,亦或知道与实践相互促进。缺少实践的知,不是真知。换个角度来说,行是知价值变现的载体,在你痛诉知识无用时,要问问自己去实践了吗,或者实践了多少。拥有再多的知,若不去行,就无法让知的价值得到体现,那你所掌握的知,只能成为你茶余饭后的谈资,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怀才不遇的迷魂汤而已。
曾国藩说大凡失败者不免一个“懒”字,懒就少行,打嘴炮并无卵用,纸上谈兵并不能解决问题。俗语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说的就在于行与知的统一。在生活中,总不免被一些外在的荣誉、名利、地位所迷惑,对于一个生命感受到危险的人,这一切都可以抛弃,而支配你行动的是内心所涌出的那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心即是理。我们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经历足够多,体验足够多,研究知识学问足够过,会让我们内心世界变得不再无私,突破个人这个小世界,摒弃私念,时时擦拭内心那面镜子,如实观照现实世界。
一切都还来得及,十年后的自己,就是今天你想要遇见的那个自己,去学、去实践、生活就是个最好的课堂!